(三)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1.打造新型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家在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施企业家和管理者素质提升培训计划,积极培育有转型升级方向、有创业创新激情、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鼓励企业家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产业转型方向。引导企业立足实体经济,注重创新发展,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全面融入海丝“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等城市战略。
2.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实施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创建“民营企业人才聚集区”,探索建立服务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服务、评价等人才开发机制。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举办、参与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海外人才创业周,依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采取“人才+项目+团队”引才方式,加强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
3.强化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加大技术工人培训投入力度,依托泉州本土高校乃至省内、外高校资源及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训。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围绕重点产业,按照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开办创新创业专门课程,为重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构建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的专职科研队伍。
(四)调整优化园区载体
1.加强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结合“一湾两翼”城市总体构架,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一湾”为核心,发展湾区经济,加快培育都市型产业,打造区域服务中心、创新中心;建设泉州开发区、鲤城高新区为新型高科技示范区,推动出口加工区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将泉州台商投资区打造成泉台经济对接重要平台和先行先试示范区。统筹规划建设石狮北部沿海经济片区、晋江滨江商务区、南安丰州片区、南安滨江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洛江经济开发区、惠安崇武片区等对接区,不断巩固环湾“980”的核心地位。提升泉港-泉惠石化组团的产业地位和产业服务功能,建设“北翼”海峡西岸乃至全国重要的临港重化、港口工贸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水头-石井-安海-东石整合优化,加快晋江、南安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打造“南翼”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推动安永德根据主体功能区布局,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绿色经济、山地经济。
2.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引导存量产业入园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发展或调整区位、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与国内知名园区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推动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型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模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旧工业区改造,鼓励旧工业区通过产业置换提高产业集聚度,向专业园区发展。推动乡镇工业集中区改造提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先将其改造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业厂房和“科技厂房”,建设特色产业孵化基地,规模档次较低的企业结合技改逐步进行搬迁或兼并。
3.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基地。按照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泉州高新区主园区、鲤城高新区、泉州软件园、石狮高新区、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晋江五里高新区、晋江智能装备产业园、洛江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泉州高新区清濛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明确基地产业布局,确保产业发展用地、环保指标落实,基础设施到位。加大对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产品设计中心、公共试验检测平台、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公共认证及注册服务平台、孵化器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等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培育和引进,促进企业、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资源向基地集中,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
4.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的要求,大力推进服务产业集聚、服务企业集中和服务功能集成。现代物流集聚区倾向于港口和制造业结合区域,重点打造石狮石湖物流园、晋江陆地港、晋江金井围头物流园、晋江快递产业园、南安观音山物流园、南安石井现代物流园、泉州火车东站物流园区、惠安公铁联运物流园、泉港南山片区物流园、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等载体。创新金融集聚区侧重配套功能齐全的中心城区核心区域,重点打造东海金融区、鲤城科技金融中心、泉州开发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石狮金融文化中心、晋江金融广场、基金小镇等载体。电子商务集聚区侧重各地中心城区交通组织便捷区域,结合传统市场改造提升,与本土优势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重点建设安溪弘桥智谷(泉州)电商园、德化电子商务创业园、海西(石狮)电子商务产业园、鲤城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石狮轻纺城、中国鞋都电商创业园、晋江互联网+中心商务区、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丰泽华大电商园等载体。文化创意集聚区要贴近本土文化资源辐射核心区域,布局建设新园区,充分改造利用旧工业区,重点打造领SHOW文化创意园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源和1916创意园区、晋江三创园、晋江洪山文化创意园区、石狮星期YI·创意园等载体。旅游休闲集聚区要注重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核心区域,重点打造清源山、泉州古城、崇武至秀涂海岸带、德化九仙山、永春牛姆林等载体。
5.加快建设总部集聚区。以“海丝”先行区建设为契机,以侨商聚集、民商回归为突破口,规划建设民营经济总部集聚区,鼓励和吸引泉商企业回归,建设企业总部、商务运营中心和服务职能机构。整合现有规划建设的各类总部经济区,加大总部经济区引进入驻总部企业及相关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力度,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竣工投入运营。加强集聚区入驻业态引导,推动辖区内总部企业向规划建设的总部区集聚。
(五)实施高端重大项目带动
1.积极引进高端重大项目。发挥各县(市、区、管委会)的招商责任主体作用,整合加强招商力量,完善项目前期策划、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协调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新兴业态项目;加大力度引进主导行业产业链龙头项目、上下游延伸配套项目。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投产增效。
2.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立足大招商、招大商,推进“三维”项目对接,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国企)、民企500强和台湾100大企业等国内外行业龙头,推动现有的大企业大项目增资扩产。对引进的重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对特殊重大企业给予超常规支持,力争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重大产业突破,带动行业内企业的转型升级。
3.推动行业并购重组。积极应对国内外区域和产业竞争形势,把握国家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导向,支持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配股等形式增资扩股,推动企业开展行业内横向、纵向整合和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盘活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和过剩产能。支持龙头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投资和配套发展,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股份制产业集团,稳步推动产业资本向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渗透。做大做强市属国企,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民生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吸收增量、存量置换、兼并重组等方式,鼓励非公有经济投资入股,将国有企业改制为规范化公司制企业,着力培育1-2家大企业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