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结合泉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泉州地方样板等发展新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产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市、中国制造2025的样板区,当好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领头羊。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家转型升级自觉性;更好地发挥政府战略引导和服务推动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切实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和重点,引导全社会投资,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2.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结合。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国家级金改区、民综改试点,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接轨的体制机制,释放制度红利;通过海丝先行开放倒逼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借鉴先进国家、地区改革经验,优化制度环境,全面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活力和潜力。
3.龙头带动和大众创业相结合。坚持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集中力量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发挥创业型城市优势,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培育更多创业创新主体,夯实产业集群基础,形成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4.存量调优与增量提质相结合。坚持稳住大盘,加强对存量优化调整,加快对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转移,为引入高端重大项目、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预留和腾出空间。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加大高端重大项目引进,形成新增长极、增长源、增长点,带动存量提升,形成高进低出、优胜劣汰的转型升级良性机制。
5.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更加注重规划引导、资源统筹、精准施策,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强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扶持,正向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进军新领域、拓展新市场、培育新增长点。坚持绿色发展,更好运用要素成本、资源环保约束机制,反向倒逼企业淘汰落后、转移过剩、主动转型。
6.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坚持多规合一、产城融合,加强“一湾两翼”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湾区经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城融合,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载体,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实现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互促互进、有效融合。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特色化,农业现代化,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战略调整,推动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
——规模效益同步提升。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单位产出物耗能耗显著下降,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强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万元GDP建设用地比2015年下降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能耗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年。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层次日趋清晰,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产业进一步高端化。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30%;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58∶42。
——产业竞争优势增强。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优势产业在全国、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到2020年,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超过5000亿元、3000亿元、2000亿元和2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11%、15%和9%左右,食品产业、工艺制品、纸业印刷三大特色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500亿元、1000亿元和1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1%和11%左右。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超过600亿元、700亿元和6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1%和15%左右。建筑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5家,其中超500亿元4家,争取8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或民营企业500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质量显著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03个、12个、130个;新增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联盟标准10项以上;上市企业达1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家,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00家;建成国内同行业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制造基地。
——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到2020年,建设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13个,建成配套完备的新兴产业基地1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0个;实现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75%以上,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载体。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坚持生产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并重,全面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提升质量品牌三个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1.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纺织鞋服产业要围绕建设世界纺织鞋服基地和中国纺织鞋服流行趋势策源地,发挥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上市企业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产品个性化、定制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纺织服装业要进一步完善棉纺→化纤→织造→染整→服装→辅料→营销产业链条,支持高科技纺织品和高端面料研发,加快离子型溶剂法竹浆纤维纺丝产业化,推广应用纺粘、水刺、针刺及复合非织造等新技术研发及产业用纺织品,大力推广数控一代先进设备。制鞋业要重点打造鞋成品→鞋机→鞋材→模具→设计→皮革→鞋业化工产业链,支持鞋材向功能性、高强度、复合性、多品种、环保发展,鞋产品向功能性、多功能、高弹性、耐磨、吸震发展,加强数字化鞋业设计和生产,研发针织技术和一次成型制鞋工艺;加强制鞋企业与设备生产商合作,推广应用自动化制鞋设备。石油化工产业要围绕创建生态石化工业园区,构建世界大型石化基地,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加快开发建设,以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为龙头,提升炼化一体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元化原料加工工业,大力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突出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重点打造乙烯、丙烯、芳烃、碳四→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及纺织;乙烯、丙烯→合成树脂→塑料制品加工、建材、包装材料、功能性薄膜等;丙烯、芳烃→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PBT、PTT→工程塑料加工;乙烯、丙烯、碳四→有机化工原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4条石化产业链。机械装备产业要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强化泉州市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等基础平台作用,努力突破一批机械装备共性技术和重大高新技术,全面提升机械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完善毛坯铸锻→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产业服务产业链,提升纺织服装机械、制鞋机械、建材机械、石化机械、食品机械、茶叶机械、卫生用品机械等产业机械、数控机床、新型消防装备、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水平,加快推动汽车制造、海工装备、轨道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建材家居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建材(装饰)产业现代化基地,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推动石材、建陶、水暖厨卫、水泥、墙体材料、门窗等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高科技绿色材料及新材料转型、智能家居发展。石材行业要发展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产品结构逐步向高端化、精细化、工艺化发展,向家居装潢装饰、精品艺术等产业延伸。建陶行业要打造原材料加工→坯土制造→色釉料生产→机械模具制造→物料配送等产业链,向产品研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延伸。水暖厨卫行业要向卫生陶瓷、淋浴房、浴室五金挂件、五金配件、浴室柜、浴缸、不锈钢水槽等产品生产延展,开发面向新生代的,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化、数字化的水暖厨卫产品。
2.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食品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休闲食品饮料基地,坚定走差异化战略,开发适应国内外需要的时尚、高端产品,发展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地方特色食品、药用食品,推动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应用,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体系,加快建设集食品专业、材料贸易、创新研发、检测、培训综合性平台。食品业重点发展休闲食品、冷冻快熟食品、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等,饮料业重点发展果蔬汁、凉茶、类乳饮品、无糖饮料、谷物饮料、功能型饮料和优质矿泉水等。工艺制品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特色工艺品基地,加快工艺制品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以陶瓷工艺、石雕工艺、藤铁及木根雕工艺、树脂工艺等为主,完善和丰富集设计、生产、原辅料配套、创新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工艺制品专业化产业链。陶瓷工艺业重点发展中高档日用陶瓷、创意陶瓷、功能陶瓷、特种陶瓷等;石雕工艺业重点开发室内陈设和宗教、旅游、园林古建、城市雕塑、建筑构件等;藤铁工艺业重点发展与环境美术、建筑美术、现代家居文化相结合的工艺制品等;木根雕工艺业重点发展选用珍贵、优质木材开发的高端艺术精品和利用山区竹、树根资源开发的工艺饰品和工艺用品等;树脂工艺业重点发展石英工艺制品、树脂与光电结合制品、无毒可降解树脂材料制品等。纸业印刷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纸业印刷基地,加快调整纸制品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生活用纸业重点发展高档纸巾纸、湿巾纸、卫生衬纸、纸尿裤、厨房用纸、擦手纸等,产业用纸业重点发展彩印相纸、激光纸、墙体与木材装饰纸、医疗用纸、液体食品包装纸板、涂布白板纸、牛皮卡纸、纸袋纸、中高档箱纸板、高强瓦楞原纸、细瓦楞纸等,文化用纸业重点发展涂布胶印纸、铜版纸、无碳复写纸、传真纸、高精度打印纸、防伪纸等,印刷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产品、新兴智能产品、多层复合高档软包装印刷和即时印刷、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远程印刷等新型业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或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3.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把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和泉州经济资源禀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出发,以创造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为抓手,通过主导、特色产业延伸、重大技术攻关对接、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及项目,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争取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抢抓当前互联网+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技术、产品、管理创新,重点发展微波通讯、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北斗卫星应用设备、智能安防监控、LED、新型元器件、软件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建成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要加强产业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攻关突破,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功能性纤维、功能性薄膜、石墨烯、特种陶瓷、功能性纸品、光伏新材料等。新能源产业要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高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新型环保电池、风能等。节能环保产业要抓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发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形成节能和环保装备、材料及技术服务的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要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产业链为主要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培育药用天然植物、现代中药、功能性食品以及新型海洋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