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海丝先行开放合作
1.加快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编制完善泉州先行区建设相关规划,推动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十大重点工程和200个重点项目,争取一批互联互通、经贸合作等早期收获和示范项目率先突破。加快打造海丝开放平台,积极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泉州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区整合,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建设好泉州台商投资区,创建泉州侨商产业集聚区、侨商民商联合创业园,充分调动广大泉籍华侨、华人、台商和民营企业参与海丝先行区建设。
2.提高产业国际合作水平。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力争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纳入福建自贸试验区扩区范围,探索符合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承载“海丝”投资贸易的相关园区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与东南亚、中东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我市共建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合作园区、海洋城、服务业专区等,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支持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推动民企国际化,开展绿地投资,在“海丝”沿线城市共同设立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商品城、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商配送中心,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金融支持、投资保险和投资信息服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企业抱团入驻境外商城,示范带动和创建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通过国际品牌合作、营销渠道等方式抢占国际终端市场。加大资源原料、高端设备进口力度,加强技术、管理、服务合作和引进。
3.推动产业区域协作。加快厦漳泉同城化,按照市场机制和互利共赢原则共建产业园区,共建产业平台,促使产业聚集,提升三市产业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更好实现区域分工和产业合作,重点加快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建设。依托快速通道,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以泉州优势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结合台湾先进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深化与台湾地区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泉台合作产业园。探讨泉州(域外)产业转移基地,鼓励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和完善市场布局而进行的向外扩张转移,使重点产业转移承接地成为泉州产业链、经济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4.提高产业链合作水平。持续深化“万家企业手拉手”活动,推动订单对接、产能对接,支持龙头企业组织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深化专业分工,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自身承接协作配套能力,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供应链管理,以行业协会牵头,依靠物流、信息技术,整合主导产业制造资源,构建“品牌企业+加工企业+原辅材料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鼓励企业申请军工产品生产资质认证,推动产品金融军队采购名录,加快军民技术成果转化运用,不断开拓军品市场。
(七)淘汰落后绿色发展
1.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制订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的行业整治及落后产能淘汰目录,分年度确定整治、关停企业名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善落后和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电机、锅炉、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强化能效、效益、环保、管理等约束机制,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电价等政策措施,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
2.加强节能减排。建立产业生态发展倒逼机制,制定行业生态标准门槛,采取能源资源限量供应等措施倒逼企业实行节能减排。深化行业能效对标活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节能产品技术推广,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建立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控”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按照污染物减排要求,逐年提高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价格。
3.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强化全市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继续完善“两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流域水量补偿新机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用水总量控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加快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努力创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确保德化陶瓷产业园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工作按照国家批准的循环化改造方案有序推进;着力建设福建海西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积极推动石狮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德化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县建设,推动全市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五、保障服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增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责任感、紧迫感,抓紧成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细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制订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高端重大项目引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引进、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土地保障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要结合“三比一看”活动,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组织协调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二)强化路径引导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具体工作职责,组织深化产业链条梳理,研究各产业现有基础、发展条件,以及在产业发展趋势中所处地位,分析产业发展强项和短板,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核心问题,研究提出具体支撑龙头企业、在建重大项目、在谈项目、策划项目,具体支撑园区载体、创新平台,形成明确的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要围绕路线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每个产业链均有明确分管市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区,形成一个重点产业一班人马、一套举措。
(三)创新服务模式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涉及企业的审批事项尽量取消或改为备案,尽量放权于企业和市场,全面推广“一照一码”工作,推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目录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责任清单、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开展电子证照试点,加快泉州市电子证照共享平台二期工程建设,整合建设市级网上办事大厅,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电子化办理。继续完善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创新政企互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和配套实施方案、政策措施,安排专职人员,有针对性开展专项行动,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
(四)发挥财税引导
加强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减少对企业直接补助,从补建设向奖效益、从补企业向补平台转变,采取奖励性(拨改奖)、补助奖(拨改贴)、资本性(拨改投)等多种投入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环节和重大项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统筹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数控一代”、众创空间、新兴产业等子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产业投资基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梳理惠企政策,落实首台套政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设备投资按比例抵免税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五)加大金融支持
引导银行业机构增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对产业升级、企业技改、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新兴产业、海洋经济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创新产业链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龙头企业担保、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开发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抓好专利质押融资国家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扩大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推进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等业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和公司债实现再融资,鼓励创业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大力推动和组织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支持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加强“投贷联动”,发展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
(六) 优化用地保障
推进产业用地在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等区域内集中配置,推动产业项目进入市县两级产业集聚区,强化对企业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率管理评价。严格落实限制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加强产业用地供应分类管理,严禁向淘汰类产业项目供地,严格控制限制类项目用地。抓紧修订“三旧”改造政策,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力度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创新土地供应体制,允许各地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出让期限。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增加对创新科研用地的支持,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量较大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倾斜,优先解决工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七)完善考核评估
根据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完善对应转型升级目标任务的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经济、海洋经济等统计口径、统计方法,加强对关键性指标的监测、评估工作,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并通报存在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任务事项、制定推进措施计划,提供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段考核,实施绩效奖惩,切实以指标落实倒推工作进度,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八)营造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宜居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的流动、集聚。加强土地、煤电油运等要素科学配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要素保障。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发挥“敢为人先,善拼敢赢”的闯劲,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人物、创新团队、示范企业。
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