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芒格在南加州讲的误判心理学二十条,我看完后觉得太有道理了,芒格虽然没有被列入到行为金融学的经典作家,但他对行为金融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决不亚于其它任何金融学家。芒格是我崇拜的大师,他太有智慧了,他对市场行为的心理学解释,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8年股市暴跌,上证指数下跌65%,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为-6.79%,在2007年提前减仓后,你们又做了哪些操作?
李克平:社保投资团队在减持股票后,基本全部买了长期国债和金融债。2008年十年期国债涨了15%,这部分投资不仅避免了2008年股市暴跌的损失,还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2008年四季度,上证指数2000点以下,社保投资团队开始做比较大幅度的加仓,2009年,股市大幅反弹,社保基金整体获得了16.12%的投资收益,纯股票组合的收益率超过30%。
2015年4月,理事会再次在股市见顶前左侧减仓。
当然,我们有些同事也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2005年加仓不够多,2007年减仓不够狠,但这都是事后看,做对了,你会觉得自己中庸,做错了呢,又会觉得自己太激进。
总体上,我是赞成留有余地,不走极端,特别是对社保基金这样的主权基金来说,谨慎一些比较好。
年化15%的超额收益
惊呆了国际同行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管理社保基金11年,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克平:2010年,我在瑞士参加国际养老金论坛,这是一个50人规模的纯内部会员制的研讨会。我与美国一家著名养老基金机构的CEO做主题发言,他的题目是买入并持有(BUY AND HOLD),主旨是说用这种策略去应对金融危机。我的题目是:在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通过动态调整战胜市场。
我俩讲的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投资策略,这是西方和中国养老金管理两个极端的方向。
我拿出了社保基金2003年6月委托公募基金管理的12个纯股票组合的数据,超额收益年化15%。
他们听完的反应都是“啊,怎么可能?会不会说错了?15%是超额收益还是全部收益?”
我回答说是超额收益。
他们问:养老金怎么可能做成这样?
我PPT上有清晰的图表,股市指数的走势,社保基金的建仓期和退出期,基本上都是低点加仓,高点退出,当然,还有一部分超额收益来源于组合经理的主动管理。
我当时说了两点:第一,中国市场跟国际市场不一样,波动性很大,如果买入持有不动,社保基金的收益有可能是零;第二,在中国股市剧烈变动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低估和高估,我们没有道理不去操作。
不过,这很容易让人误解,认为社保基金是在择时。关于择时的问题一直非常有争议,很多机构都主张择时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在形式上比较像是择时的操作,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标绝对不是择时。
我们在理念上不认为择时是可以操作的,但为什么我们在形式上有这样的行为?我们把这种调整称之为动态资产配置。
对社保基金这样的上游机构投资者,配置是最重要的。
配置是基于科学的方法,研究每一个资产类别各自的风险收益特征和运行规律,并尊重这些规律去做长期的配置。配置和挑选管理人是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任何一个机构或基金经理对社保的了解都不如理事会自己,谁都不可能替你考虑长期配置。
在上游机构投资者中,耶鲁捐赠基金的大卫。史文森贡献最大,没有人能超过他。耶鲁捐赠基金会最少时只有13个人,基本只做配置和管理人选择,后台全部委托出去。他们建立了一套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理论体系。巴菲特很了不起,但他的理念和方法更适合一个投资经理,不适用于上游的投资机构。
在大的配置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对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基本常识的相信:
第一,是基于对价值的判断,轻微的高估或低估可能不准,但明显高估或明显低估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可量化的;
第二,股票市场均值回归是基本规律,过高或者过低都不会长久,终将回到均值附近;
第三是投资纪律,就是资产配置再平衡,再平衡的标准概念是触发了以后自动(纪律性强制)回到起点,把涨得多的卖掉,补充未到达比例的资产。我们在操作上还不是严格的纪律再平衡,因为市场依然有很多我们回答不了的未知的东西,还是要留有余地。
在我看来,基本常识更有效。
这些常识也是推动进行动态配置调整的基本因素。作为当事人,现在回想起来,理事会是不是有什么复杂高深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很简单,就是尊重市场,回规常识,笃信常识,千万不要背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