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公募基金为什么缺少成为百年老店的基因?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是基业行业成立20年,你如何看待基金行业的发展?
李克平:从公募基金设立开始,监管部门就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在20年发展历程中即使出现一些问题,基金业整体也能够不断规范发展,透明的制度与从严的监管是关键,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建设和规范对基金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在,公募基金业依然是大资管业中最规范的一个子行业。但我始终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公募基金在治理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
先问一个问题,现有的公募基金、包括一些优秀的公司可以成为百年老店吗?
我的回答是,比较困难。
因为,即使一个优秀的公募基金的管理团队,能够持续20年,不管过去还是未来,你可以算算中有几家能够达到?据我观察这真的很困难。我们说的不是管理团队成员主动离开,而是被动离开。
如果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自己尚且难以稳定20年,它的投资核心团队能够保持20年以上吗?我的回答还是不能,而实际情况其实更差一些。
为什么中国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私募基金?
对这点我始终很感慨,当我跟国际金融机构打交道时,我的观察是,私募基金中,最活跃最典型的多数是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和VC,没有像中国这样有大量在二级市场上做私募投资的小公司、小团队。
私募基金当然是一类投资人,但比例很小,在全球也看不到一万家,为什么中国市场这么多?因为国内相当一部分公募或其它资管子行业的投资经理转到私募。
很简单,他们都是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为什么他们认为现有的机构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而要花精力冒风险去成立私募?
我不认为私募是大多数人最好的选择,私募基金作为资产管理人的一个形态存在很正常,但应该是少部分,不应该是主体。
我们的私募基金到处都是,这是反常的,反映出我们正常体制中对优秀的专业人才的使用和保留一定是有缺陷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需要从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反思,怎么才能够建立起百年老店的基因和框架,而不是流水似的、走马灯式的换人。
频繁换人,无论对谁都是损失。对个人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也都是损失,因为从投资的角度,非常重要的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产品的历史业绩的稳定性,还有投研团队的磨合和可靠性,如果总是有新老交替甚至完全是新人,对投资者是一种不确定性和风险。
除了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外,机构投资者本身也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倡导,应该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这指的是从委托人的角度,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家族基金等。在这个市场的投资者的确需要教育,不只散户有羊群效应,我们很多机构的羊群效应一点都不弱于散户,而且他们的力量比散户要大。
以前,证监会领导对我讲,社保基金真帮了我们大忙,我们那么多年号召的很多事情,怎么逼基金公司也落实不了,有要求也做不到,还是社保基金带着钱好用,你们提要求,他们就必须去做。
这讲了一个非常客观的现实,这个市场的建设和改进,投资者非常关键, 个人散户力量较弱而且只能慢慢去体验和提高,但机构投资者是可能改变的,而机构投资者在改变的过程中,应该回归各类投资资金本身的性质,比如企业年金,应该按照更靠近企业年金性质的方式去要求管理人,而不能像投机资金一样去用,什么样的资金适合什么样的风格去操作,各类资金按各自的性质做投资,这个市场的行为就不会过于无序,而且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生态。
现在是,管理机构也弄不清委托的是什么性质的钱,今天风明天雨,如果这样,任何基金经理都抗不住,最好的方式只能说我不要你的钱,但哪个基金经理可以说不要客户的钱?
基金经理不能喜新厌旧,有了新钱就不在乎老钱,你原来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资金规模扩大影响了投资策略的有效实施,降低了保持原来业绩的能力,就需要控制规模。在国内,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或基金经理非常少。
在国际上,还是有少数确实很优秀的管理公司或基金经理有这样的信念,上门送钱也进不去,就是因为必须对客户负责,而客户首先是已有的客户。如果老想着让新资金不断进来,严格的说,他其实是只对他的管理费负责。
敢于对扩大规模说NO的基金经理,放弃的是管理费,要的是对客户的承诺和长期的业绩。我认为,在基金经理评价上,他已经是很优秀的,比普通的基金经理超出了一个档次。
资管新政对大资管行业,既是一个调整,也包含一些机会,相对来说,影响比较小的是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开发上,需要多花点气力,而不仅仅是延续传统的经典产品。中国市场投资人很丰富,需求也多种多样,公募基金应该多一些创新的意识,能够更好的适应投资者个性化的需求。
中国资产管理业的空间巨大,公募基金的成长还有不小的空间,但空间只是一个泛泛的说法,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创新上更多去理解投资者的需求,在产品的结构上特点上更好的适应投资者的需要,让业务发展有更好的基础,才能使这种空间成为现实的可抓住的机会,否则,行业的所谓发展空间并没有什么意义。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