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理事会怎么跟踪管理以及如何评估管理人的运作?
李克平:对委托出去的组合,要求管理人每个季度有正式的委托情况报告,每个月有相互的热点问题沟通,仓位有重大变化时也要沟通,要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讨论,保持对组合的评估和掌握是连续的。
这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始终保持关注,但又不能干预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 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摸索。
我们强调的是可以求证任何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不许给基金经理下达指令或暗示买什么卖什么,这是非常明确的要求。
如果发现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现象,比如特别重仓,或者卖出之后很快又买入等等。当出现非常规操作时,我们对管理人的要求是,不改变你的行为和想法,但需要理解你的原因,也包括要求证一些依据。
我们担心的是风险,因为异常和风险相关性更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对或错。一些有个性的基金经理的操作也会有不同的地方,当发现反常时,我们除了询问也会查第一手的资料,你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前期的依据够不够,这对组合经理也是有好处的,你的委托人如果有这个能力和关切,公司也会让组合经理更独立,不容易受到干扰,这也是防范风险的一个有力措施。
我们要求组合经理不能拍脑袋做事,要求理性和逻辑,要有你坚信的理念。组合经理的投资不能漂移不定,不能总被市场热点牵着走。
我们要求组合经理投资理念和行为有一致性,违反了一致性,业绩好也不代表能力,因为这是你投机的结果。而投机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愿意承受的是我们规定的一致性方向上的损失,而不愿意承受你赌博的损失,这就要求基金经理非常理性,他总要准备回答我们的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或为什么不这么做?
刚开始,社保基金对委托投资的保密要求很严格,社保组合经理只能做无名英雄。不像公募基金经理,做好了可以名利双收。社保组合经理承担的责任更大,管不好,组合被取消了,对公司的信用影响就太大了。
后来,我们建立了社保组合经理的交流制度,每年组织社保管理人内部交流会,有集中的研讨和发言,这让组合经理之间也有横向的交流,也有一个展现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听说,你们对理事会投资部与委托管理人之间的关系管理也非常严格?
李克平:我们对理事会投资部的内部要求很严格。我们最初明确规定,投资部同事到基金公司调研不能与基金公司的人一起吃饭。通过制度,我们跟管理人的委托关系透明化、简单化,也比较平等。
社保基金资金的性质、风险容忍度都很明确,要求也很明确,我们会按照相关合同要求自己,也希望管理机构能按照合同的要求去做。只要做好投资管理工作,根本不需要去公关。
最根本的是,社保基金把很多和基金管理人利益相关的事情全部制度化了,每个季度有报告、有评价,组合有没有风险有没有违规都有数据,最后的绩效、风险调整后收益都是客观数据。只要达到标准,没有重大违规,业绩又很好,你放心,别人把你赶不走,但是你要做不好找谁也放进不来。你如果在前三名,我们就会追加资金。也不用基金公司老总来拜访,资金就划过去了。
虽然社保组合的业绩不对社会公开,但管理人还是可以看到彼此的绩效,比拼的是怎么做好业绩。至于合规问题,重大异常行为,还有证监会帮我们盯着。
大家专注于提高投资能力,他们高兴我们也高兴。事实上,最后的成绩,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5年,华夏基金管理的社保103组合被末位淘汰。2006年,博时基金管理的社保组合业绩排名末位,据了解,你们团队支持了当时的组合经理,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做法?
李克平:2005年的末位淘汰只是一个试验,理事会希望给市场一个信号,社保基金对管理人的评价是很认真的,必须做到有进有出,不能变成铁饭碗,要严格评价、考核外部管理人,方法就是采取末位淘汰。
2005年6月6日,社保基金委托管理合同第一次到期,后几名的业绩相差非常小,从我们制定的目标,从投资业绩、风险评估上,我们不认为应该淘汰谁,但是从全局来看,给这个信号更重要。后来就不再采用末位淘汰了,因为时间越长,社保纯股票产品(1字头组合)在全产场中所有可比的同类产品中,几乎都排在前25%,再采取末位淘汰就没有道理了。
博时基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博时社保组合经理当时相对比较年轻,不像其它明星基金经理资历老有名气,他们信仰价值投资,考虑的投资周期会长一些,我们团队前期跟他们有过沟通和了解,认为他们虽然年轻但很有个性和想法。2006年业绩表现不太好时,我们团队跟他们讨论过持仓,比较认同、喜欢他们的理念。
当时,博时基金压力很大,征询我们意见是否需要重新考虑人选,或者加强力量。我们团队刚好就此事沟通过,心里也比较有底。我就直接说,我们认同他们的投资理念,他们选的股票很扎实,经得起推敲,可以给更长的期限。
后来,他们的业绩表现很好,成为年轻一批社保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大型机构需要的核心管理人就应该是他们这种类型。
社保在前期发展中跟基金业的互动,对双方都非常有利。社保也很幸运,2001年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资本市场上,像社保机构这样的上游投资者不多,大资金相对匮乏,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跟基金业有充分的交流和合作。
在前期,基金公司对社保,不管是从全国的养老储备基金角度还是重要客户的角度都非常重视和关注,因此我们也能够和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合作。
跌破千点,加仓?加仓!
中国基金报记者:有社保组合经理感叹,社保基金理事会是“神操作”,左侧逆向操作非常成功。2005年股市极度低迷,在1000点附近你们增加了股票配置,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李克平:2005年,社保基金已经选了第二批管理人,股票管理人有十二家。从产品的构建上,具备了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有更大规模操作的能力。另外,社保基金成立之后逐年增长,从资金规模、产品的架构与设计,都具备了更大规模的管理能力,股权配置还有很大的空间,从长期来说,股票的回报更高。
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我们决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股市面对的是短期冲击,还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危机?也就是说资本市场会不会崩盘?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不会。
因为中国经济整体状态比较正常,不存在大的风险因素;资本市场正在酝酿全流通,改革的方向是向好的,这给了我们信心。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大规模建仓,什么时候建仓?
我们的投资团队和风险管理团队从第一天起就在一起工作。面对这些重大问题,两个部门共同讨论,因为大家考虑的角度不一样,有不同的观点,才有可能获得相对完整的信息,对市场作出更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