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0日,社保选秀最后一天。在面试结束后,专家委员独立打分,不能商量,记分员拿着计算机当场输入,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算数平均,自然排序,当场出结果。结果提交理事会投委会审批,投委会没有特别依据和理由不得改变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整个过程非常透明和严谨。
评审结束后,当天下午我向刘仲藜理事长请示何时正式披露评审结果,这时他才简单提到有一些有分量的招呼,然后说:“尽快公布吧”。
于是,我们立即正式公开披露了评选结果。
我负责主持社保选秀的具体工作。整个过程中,理事会领导没有给我传递任何压力,连间接的压力都没有。一直到最后评选结束了,理事长才把他受到的压力透露给我。
当时,我非常感动。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是理事会的领导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保证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独立专业化评选。如果没有独立与公正,专业化将无立足之地。理事长要是提前告诉我,我会很为难,我想我会坚持按程序办,但压力太大,心情会很沉重。
理事长成为我们的保护伞,他做的太好了。他的公心和勇气为这支队伍树立了一个榜样。
社保纯股票组合
几乎都在前25%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3年6月6日,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公募基金公司的十二只产品?正式开始运作,当时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李克平:在理念上,我们主张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客观上讲,当时对这个口号的理解并不是很充分,我们对投资理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体会感悟的过程。
对一个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讲,价值投资和通常单一组合的价值投资风格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要减少投机套利、避免短期炒作,更关注长期的价值基础,更关注基于企业基本面的利润和绩效的变化,更关注公司价值的变化。
中国人很聪明,市场中有太多取巧的小聪明,而一旦目标短期化以后,会成为一种非常强烈的投机现象,短期化的投机对大机构威胁很大。大机构需要有点大智若愚的状态,对短期的小聪明不能太上心,有些短期的机会,即使你判断对了,但因为大机构转身慢,也不是一种好的盈利方式。对大机构来说,有一些基础的方法、基本的规则和常识是不能偏离的, 如果本末倒置,去搏最抢眼最动听的故事,最后可能得不偿失。
不同的机构类别,投资理念和方法是有差别的,有的基金经理喜欢更激进承担更大风险,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去捕捉一些短期机会,这是他的风格。但是大型机构绝不能走那条路,那些机会的规模也不支持大型机构的投资。
因此,首先要认识你自己,确定你管理的资金的性质特点,寻找与之相应的投资道路和方法。另外,你必须考虑委托期限,风险偏好,确定合理的投资收益基准和目标,这些不是书面文章,是通过委托合同予以落实,如果一有浮亏就赎回,基金经理还怎么做投资。这些前提条件夯实,才便于管理人的组合投资。
在A股市场,许多委托投资者自己就是扭曲的,他告诉你长期投资,结果行为全是短期投机要求。这会让管理人很痛苦。
第一次委托管理合同的期限,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最终,第一个合同期限定在两年,之后就改成三年。
在长期投资中,投资期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两个含义:
一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严重违规,在合同期限内,不能因为一些短期的业绩波动轻率更换管理人,当然这也对选择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给管理人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要按给定的投资期限来考虑投资策略,不能短期化。因为基金排名短期化明显,已经到季度排名甚至月度排名,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也带来基金经理系统性的行为趋同,因为要在排名中不落后的最好方式,就是首先不要脱离大队伍,其次,在有把握的时候抄一下近路。短期相对排名竞争造成基金抱团取暖和趋同操作,基金经理很难沉下心来研究和投资。
所以,社保基金要向管理人表明,在投资期限和评价上,一定会尊重合同,坚守两年或三年期限,不会一有波动就撤了,否则,组合经理依然没底,他得不到信任,会反过来影响投资。
另外,根据A股市场的情况,我们给了组合经理一定的调整仓位的权利,应该至少保持60-80%的仓位,但不能大幅度地调整,这涉及到社保基金配置的问题,配置是上游机构的核心,必须坚持,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