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企鹅”皮划艇体验。(主办方供图)
海风带着快乐的味道,吹拂着厦门五缘湾游艇港。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这里成为充满欢笑与尖叫的蓝色乐园——作为第十八届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展(以下简称“游艇展”)配套推出的两大海洋主题活动,“望潮”百人海洋主题研学活动和2025“望潮杯”海上乐园穿越赛先后在此举办,活动分别聚焦青少年研学与亲子家庭互动,以专业化、趣味化、沉浸式的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海洋文化。据介绍,“望潮”品牌由厦门五缘游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将持续深化这一IP价值,助力厦门海洋经济发展。
百人研学活动
双轨课程 搭建海洋探索桥梁
“妈妈,快看!那只海龟被塑料袋缠住了!”在VR研学课堂里,8岁的轩轩突然惊呼起来,双手紧紧抓住妈妈的胳膊。通过VR眼镜,他还“潜入”海底,与鲸鲨“擦肩而过”……这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海洋保护的沉浸式启蒙。
与此同时,另一批孩子正经历着一场“硬核”挑战——11岁的小庄和小伙伴们站在帆船驾驶台上,海风吹乱了他们的头发,工作人员为他们讲解风向、帆船构造等知识。小庄深吸一口气,学着船长的样子,用力转动舵轮。
“望潮”百人海洋主题研学活动以“探索海洋奥秘,培育蓝色情怀”为核心,吸引近200名孩子参与,开设“望潮小船长航海主题研学课程”与“海洋主题VR研学课程”两大专场,精准适配不同年龄段认知需求。
面向低龄儿童的VR研学课程,以VR设备为载体,通过定制影片让孩子们“邂逅”珍稀海洋生物,直观了解海洋垃圾危害。在“望潮实验室”里,孩子们还化身“小小科学家”,用沙子、石子和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见证浑浊的水变得清澈。
面向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学生的航海主题研学课程,构建“知识讲解—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完整教学链条。通过分层教学,搭配“趣味绳结”比拼、国际海洋旗语学习等技能训练,最终以“扬帆起航”实操收尾——低年龄段学生沉浸式体验航行,高年龄段学生亲手操舵,在专业教练的全程指导下,提升动手操作与应急判断能力,培养探索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
“参观大游艇,自己开小帆船,这感觉太棒了!”家长庄先生看着儿子在船上兴奋的身影,忍不住感慨,“以前带孩子看展就是走马观花,现在孩子能在‘玩中学’,可以更好地探索世界。”
海上乐园穿越赛
亲子互动 解锁海洋休闲新体验
如果说研学是“深度游”,那么“望潮杯”海上乐园穿越赛就是一场欢乐的“闯关大冒险”,50多组家庭,像寻宝一样,穿梭在游艇港的各个打卡点。
穿越赛涵盖多种参赛组合,年龄跨度从7岁至60岁。活动设置“水手结学习”“拯救企鹅”“游艇K歌”“乘帆船观赛”等在内的八大打卡任务,弱化竞技比拼,强调“通关即胜利,体验即收获”的理念。亲子家庭在互动中学习航海知识、感受海洋文化,同时深度体验五缘湾多元业态,留下轻松愉快的海洋休闲记忆。
“最好玩的是越野车!”10岁的骆俊权意犹未尽,“就是路程太短了,没开过瘾!”他爸爸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小男生嘛,就喜欢这些‘钢铁猛兽’。”
对于12岁的姚钰馨来说,帆船项目才是她的最爱。“我站起来冲浪了,超刺激!”她一早就和妈妈从同安赶来,要打卡每一个项目。
“帆船和赛车都很好玩。”汤晴和刘滢宁两人一早结伴到游艇展打卡,“这是我们第四次来参加游艇展,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年的互动项目多了不少!”汤晴妈妈林雅斌告诉记者,以前是看,现在是玩,游艇也变得更贴近大众生活,“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海洋知识,很有意义。”
这些活动由厦门路桥城市服务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厦门五缘游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作为厦门国际游艇展重要配套活动,以“推广帆船航海运动,传播城市海洋文化”为宗旨,实现从“团建竞技”到“亲子乐园打卡”的转型。
主办方表示,本届赛事实现从“观看”到“体验”、从“竞技”到“共享”的升级,拓宽了参与广度。作为推广帆船运动、传播海洋文化的重要平台,“望潮杯”未来将持续深化IP价值,推动水上运动、亲子研学与城市旅游融合,助力厦门海洋经济发展。
专业保障
推广帆船运动 带动产业发展
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动背后,是专业的保障。厦门五缘游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国企实力,不仅拥有国家级运动员资质的专业船长队伍,还有救援艇24小时待命,为市民保驾护航。
丰富的活动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大家对研学活动“做中学、玩中学”的创新模式表示欢迎,点赞这类环保教育的表达方式,称赞活动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意义。“有看、有玩、有互动,游艇展内容很丰富!”黄自立一大家近十口人,相邀从泉州参观游艇展,体验了各种水上项目。
“推广帆船运动,传播海洋文化,让每个活动都能‘触手可及’。”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从观看到体验,从竞技到共享,希望市民游客都能在这里留下轻松愉快的海洋记忆。
主办方表示,接下来,“望潮”品牌将持续深化“海洋+教育+科技”和“水上运动+亲子+旅游”的融合模式,以五缘湾游艇港为核心载体,传播海洋文化、培育海洋情怀,带动游艇租赁、航海培训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以活动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厦门日报记者 李晓平 本版图/ 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