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展示中华凤头燕鸥印章。吴洪 摄
一幅由两地同胞共同绘制的7米长中华凤头燕鸥画卷生动传神;百幅闽台湿地风光及濒危水鸟摄影作品丰富多彩;台北野鸟学会首次赴榕参与科普活动,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管理处、福建省观鸟协会、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等机构共同展示闽台湿地保护成果。
8日,“同根同源 共护湿地生态家园”闽台两地生态成果展在福州台湾会馆拉开帷幕。展览呈现了2008年以来闽台围绕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保护开展的学术交流、联合调查与公众教育等合作历程及生态保护成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福州台湾会馆变身沉浸式“湿地展厅”,通过LED屏幕循环播放两地联合鸟类调查与交流活动影像,以及通过湿地航拍、珍稀水鸟高清照片、青年文创产品等展区,彰显出两岸同根同源、共护生态的情怀。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与马祖同属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最紧要的“加油站”。2008年,一只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华凤头燕鸥“小管”,在福州与马祖被同时记录,两地决定共同营救“小管”,此事也首次证实了两地的中华凤头燕鸥为同一种群,开启了闽台长达17年的联合保护历程。
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是濒危物种,被称为“神话之鸟”。台北野鸟学会前理事长阮锦松评价闽台合作时表示:“从互通环志数据到共编繁殖管理手册,从轮流值守无人岛到同步打击盗捡鸟蛋,我们几乎把能合作的环节都跑通了。”
此次成果展首次把闽台携手共护“神话之鸟”的轨迹“一页式”展出,回顾了“神话之鸟”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回升的过程,是闽台生态合作的一大成果。
据悉,100幅入围摄影佳作分成大陆组和台胞组2个单元展出,摄影展出内容包括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与台湾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湿地风光,闽台两地的珍稀濒危水鸟身姿以及闽台同胞携手开展联合调查的身影,吸引着参观者驻足观看。(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张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