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创新实验室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开工
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16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
昨天上午,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厦门海洋高新区”)金翔大道北侧与浦滨路交叉口机械轰鸣、掌声雷动,鹭江创新实验室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此举办,标志着这一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迈入全新阶段,为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活动由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
自2023年1月获批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来,厦门海洋高新区紧紧围绕打造“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高地的目标,通过“指挥部+国企”模式整合资源,推动园区从“起步建设”向“集聚发展”稳步迈进。而此次集中开工的16个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涵盖科研、产业、市政配套三大领域,势必构建起园区发展的坚实骨架。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王宇表示,两年来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多点突破,此次同步开工的12个市政及配套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园区交通路网、生态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让园区“宜业”更“宜居”。同样重要的是,科研平台也在逐步起势,鹭江创新实验室动工建设、海洋三所翔安基地建设提速、集美大学海工装备研究院即将落地,都将为园区发展筑牢更加坚实的基础。
园区建设提速
打造“创新、人才、产业”高地
记者了解到,鹭江创新实验室项目首期投资9.5亿元,聚焦海洋环境安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等核心领域,致力于孵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3个产业项目总投资5亿元,包括一阳生海洋科技、同舟纵横过程技术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和市级龙头企业;12个市政及配套项目总投资10.5亿元,涵盖市政道路、海沟生态整治工程、公交停保场等基础设施,将显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在此之前,厦门海洋高新区的发展已经交出亮眼成绩单:累计接洽企业超320家,伟卓科技、鸿海甲板装备、和新科技、朗诚科技等优质企业先后落地,同时,重点跟进意向总投资超170亿元的项目,基础设施也正加速成形,浦滨路等关键工程年底即将竣工。
两年多时间,厦门海洋高新区已经从图纸走到了现实,此次集中开工,把园区建设推入了“集聚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建设的提速,园区“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高地的目标定位清晰可见。
科研平台赋能
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生态
鹭江创新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此次开工的重点项目,实验室将秉持“顶天立地”的规划理念,未来在深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之余,围绕省市战略规划,紧密对标福建省“6+4+5”和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深度融合科技链与产业链,在海洋环境安全、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在科技源头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探索新经验、试点新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一年前,鹭江创新实验室经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由厦门市人民政府牵头,依托厦门大学和海洋三所,协同省内外优势涉海科技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建设。
实验室建成后,将进一步发挥“智力龙头”作用,以“科技赋能海洋、创新引领未来”为己任,与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创新共同体”,吸引更多优质资源集聚,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创高地。
龙头企业引领
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昨日开工的项目中,“一阳生海洋科技”作为厦门市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以微生物研究与应用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海洋微生物及多肽项目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亿元;而“同舟纵横过程技术”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工业流体领域分离纯化技术的头部企业,项目建成后将落地有机膜、陶瓷膜等研发制造中心,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优质企业的入驻,将为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生态。值得关注的是,加速海洋产业集聚,也会成为今后厦门海洋高新区发展重要的发力点。
接下来,厦门海洋高新区将继续锚定发展目标,加快引进一批龙头、细分链主项目,集聚百家海洋企业,深度跟踪储备近千家企业,投用近40万平方米招商空间。园区还将依托鹭江创新实验室、海洋三所翔安基地等科研平台,打通“科研成果、样品、成品、商品”转化链条,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产业新动能”。同时也会加快策划欧厝渔港经济区、海洋博物馆等项目,解决园区员工“吃住行”需求,让园区既有“产业高度”,更有“生活温度”。
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举办的这场集中开工活动,也被看作厦门落实“海洋强省”“海上福建”战略的具体行动。随着这批项目的开工建设,厦门海洋高新区将加速形成规模化、高品质的产业生态,全面提升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厦门力量。
(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佀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