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百出
透视此次台湾食品安全风暴,可以发现台湾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诸多严重的漏洞,需引起高度警示。
首先,GMP的认证体制存在漏洞。核发GMP认证过程时间较短,现场实际评审时间仅60至90分钟,复查频率较低,每年仅复查两次,每次两天,无法保证监管者品质。来自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的教授表示,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认证体系不利于监管,GMP协会理事成员多来自知名食品企业,无法全面发挥 GMP的监管功效。在GMP全厂同类产品全数验证的模式运行之前,只要工厂的一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就可以获颁GMP,为多生产线业者创造“浑水摸鱼”的机会,像此事件中的强冠公司有12项产品通过GMP认证,其他都没通过。
其次,政府的管理存在漏洞。一方面是台湾当局政府管理失灵。台湾当局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规时考虑不够严密细致,没有全盘考虑,紧抓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落实,并积极应对不法业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犯案手段。食品监管部门工作消极,危机处理多过危机预防,形式主义的官僚作风减弱其主动挖掘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监管不严。2007年,台经济事务主管部门已推动“生质柴油计划”,要求“废食用油要强制回收”,规定一年营业额5000 万元以上的餐饮业者,其废食用油都要回收、申报。许多县市的政府部门监督不严,使规定成空。台立法机构已在今年1月修正了《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部分条文,包括加重食品厂商掺伪刑责,由3年以下提升到5年以下有期徒刑。条文还授权卫生福利部门设食品安全保护基金,经费由罚款入注。由于落实执法不够严,未使不良厂商产生警惕。在此次事件中,屏东县政府曾接到多次举报,都没有彻查,导致危害加剧。
再次,许多大企业的检验部门形同虚设。在此次事件中,许多“受害”的下游厂商都是知名的大企业,规模庞大,并拥有完善的检验部门,但都没有检验出所购“全统香猪油”存在问题,直至地下油厂案抽丝剥茧般的调查,才被牵丝扳藤般卷入此次食品安全风暴中。可见,这些大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最终不仅经济利益受损,多年累积的商誉也受到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