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开幕前夕,7月22日,“数智海丝看泉州”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六胜塔、林銮渡、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地,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深度与科技广度的探索之旅,全方位感受泉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中绽放的独特魅力。
探秘海丝起点,重温刺桐盛世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始建于1959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它以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历史为轴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海交文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勾勒出中国海洋文明的缩影。参观者驻足于福船航行的巨幅油画前,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商队号子与海浪声和鸣回响;而展厅中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沉船里残留的胡椒、乳香等舶来品,更无声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传奇。
光明网要闻采访部记者李飞坦言此行“不虚此行”。“来之前就知道泉州作为‘世遗之城’有22处世界遗产点,得知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此举办,更是满怀期待。”他特别提到在泉州海交馆里注意到的细节,“古代番邦商人在街头吆喝‘带货’,本地商户闻声选货。而现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让货物跨境流动更便捷——这正是海丝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延续。”
入选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的六胜塔,位于石狮市泉州湾入海处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彼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航标塔。行走于塔下,经过海风侵蚀的浮雕金刚、力士像依旧栩栩如生。透过他们眼神,仿佛可以看到宋元时期万国商贾对即将登陆东方大国的憧憬。
华人头条的记者苏漫琳在塔下驻足良久:“海交馆的宋代福船模型、出水古币,让我仿佛穿越到‘万国来商’的宋朝。”她建议,泉州可将3D影像等技术与古建筑结合,“让千年文化在数字技术中焕发生机”。
这份憧憬,在一千多年前,同样在距六胜塔不远处的林銮渡生发。林銮渡是唐代航海家林銮为通勃泥(北婆罗州)而建的码头,于宋元间重修。该码头建于两座天然岩石间,全长113.5米。现存引堤为宋代修建,全长70米,为长石纵横筑砌而成。它与六胜塔、万寿塔一道,见证着千百年来的海丝传承,被称为“海丝三宝”。
见证“智造”活力,
数字经济动能澎湃
从千年海丝的传奇乐章中走出,媒体团将目光投向了泉州数字经济的澎湃浪潮。
在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采风团考察了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和河钢集团,了解泉州数字化产业发展现况。“能聊天吗?”“可以互动吗?”在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一台自主研发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引发众人围观。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它迈着稳健的步伐上前,友好招手致意,还灵活弯曲手臂,对着镜头“比心”。
在信泰(石狮)科技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一幅智能生产图景徐徐展开:“5G+AGV智能叉车”按指令在车间与仓库间穿梭,精准运送原材料;入库、出库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控,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纺织服装等产业的“5G+”应用场景,正让“制造”向“智造”跨越。
“我没有想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会在整个工厂生产场景中应用得这么透彻,并且比很多城市都要领先。”澎湃新闻福建运营中心主任朱园丽在参观后表示,企业这种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劲头,也折射出石狮乃至泉州这座城市“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
在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凤凰卫视记者朱家杰详细了解该中心如何为企业提供跨境电商孵化指导服务。“这是我第一次来石狮,我看到这里是全系统、全链条地在支持企业做跨境电商,我也非常关注当地是如何用数字赋能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当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在此交汇,这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乘着数智转型的东风书写新的发展故事。这场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科技的对话,恰似泉州古城东西塔的永恒守望。而即将启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无疑将为这幅古今交融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综合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光明网、东南早报、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