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一年来,厦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海沧区以“六项融合、20个一”机制为纽带,让精神文明融合建设与城中村改造、民生服务升级同频共振;同安区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以特色农业集群铺就共富之路;翔安区激活田园资源,用农文旅融合点燃“美丽经济”……厦门打破城乡壁垒,让文明底色更鲜亮,让发展成果更可及,绘就“城市有温度、乡村有活力”的生动图景。
紧扣民生需求与发展实效
城乡融合成果惠及村民
从环境蝶变到经济增收,城乡融合的成果切实惠及村民。“以前电线像蜘蛛网,雨天踩水坑,现在完全变了样!”海沧区贞庵村村民刘先生指着平整的彩色透水路面说。借着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村里拆除违法搭盖,打造民宿美食步行街,附近的码头增开至鼓浪屿的夜间航线,游客变多了,2025年春节民宿入住率超九成。“协会帮我们开展培训、做联合营销,节假日客源更丰富了。”民宿老板刘增宁笑着说,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不仅让村庄变美了,而且让大家的腰包变鼓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治理始终紧扣民生需求与发展实效,既改善居住环境,更夯实发展根基。每天中午,海沧区渐美村幸福食堂准时响起“开饭”声,老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免费午餐。这份“舌尖上的幸福”,是海沧区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的生动实践。渐美村还借着城乡融合的东风,构建“渐美+”多元治理共同体,整合政校社企资源搭起“话仙馆”,大到消防安全技改,小到邻里矛盾调解,都能找到解决方案。渐美村还推出“新老村民融合计划”和托育服务,让新厦门人安心扎根下来。
文化赋能与民生提质同步推进。石塘村凝聚房东、乡贤、侨胞力量,打造“新石塘人之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帮扶、子女托管等服务,将城中村服务新老厦门人的“温度”转化为城乡融合的“向心力”。在鳌冠社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成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历史建筑蔡加水宅变身为社区养老站,吴升宅改造成戏曲博物馆,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推进两岸农业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同安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将两岸农业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台青谢东佑此前从台北来到同安,接手家族杨桃园。他的祖父1998年起扎根同安,20多年来,谢家三代人接力耕耘,成功培育出兼具两岸品种优势的“黄金杨桃”,成为亲情传承与两岸农业融合的生动写照。
去年,同安区获批设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聚焦种子种苗产业,引进台湾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致力于打造闽台种业“硅谷”。目前,园区内已集聚72家台资农企、100余名创业台农,种子种苗年销售额近2亿元,西甜瓜、水果玉米等作物种子位居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园区已引进300余个台湾良种,自主研发170个新品种,并新建1.2万亩(1亩约等于666.7平方米)高标准农田和2000多亩现代农业大棚。”同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叶晓亮介绍,如今,园区整合土地、技术、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惠台惠农政策,吸引更多优质台企入驻。
今年9月,台创园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为台农台企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中心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台农贷”,已提供超400万元信贷支持,破解融资难题;同时组织台企参加海峡经贸交易会等重要活动,拓展合作交流。叶晓亮表示:“台创园将继续深化融合,努力打造台农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示范样板,同时以种业为龙头向前后端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
激活田园资源
农文旅融合点燃“美丽经济”
在翔安区西岩山都市田园,成片的向日葵向阳而开,一旁是绿油油的稻田,风一吹,稻穗晃悠悠,花海映着稻浪,随手一拍就是大片。今年国庆中秋长假,西岩山都市田园举办“稻浪艺术光影秀首秀”活动,为市民与游客提供拥抱秋日、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游客们漫步在田间小道,既能近距离感受丰收的喜悦,又能领略大自然的壮美风光。
围绕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总体目标,翔安区跳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以田园资源激活为切入点,探索“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路径,在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打造出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美丽经济”样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西岩山都市田园位于凤翔街道,是翔安区“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标杆项目,依托西岩山片区优质耕地资源,创新打造“生产+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激活“城中央田园活力”,通过“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从“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的转化,成为翔安城乡融合的“新引擎”。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如今,这里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城市后花园”。
此外,由于西岩山都市田园与荻花洲、厦门奥体中心、月亮湾等新晋网红打卡点距离不远,这里已逐渐形成一个拉动厦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厦门晚报记者 李晓辉 颜梅丽 戴舒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