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南安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施和美乡村三年行动,着眼示范创建、产业共富、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具有南安特色、闽南风貌的美丽宜居幸福家园,在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百姓富裕富足等方面奋发作为、行稳致远。
千亩稻田风动浪涌、休闲漫道沿溪蜿蜒伸展、红砖古大厝焕发新生、偏僻小山村变身打卡胜地……漫步南安市官桥镇,一步一景,耕耘成诗。
官桥镇九十九溪后溪田园漫道
作为南安南部工业、农业重镇,今年来,官桥镇持续深化“工贸五带·枢纽官桥”发展模式,全域谋划乡村振兴新格局,为全市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贡献坚实力量。
全域谋划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金秋时节,官桥镇成竹村宛如被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千亩稻田在秋风中翻涌起层层绿色浪涛,每一株稻穗都低垂着,仿佛在诉说丰收的喜悦。田埂间,“北大荒创业农场·官桥镇高标准农田千亩方示范点”的标牌在阳光下闪耀,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
谁能想到,这片千亩良田曾是零散破碎的小块田地。官桥镇副镇长林志东目光灼灼地望向这片土地,“再过一个多月,这里将迎来大面积收割,交出一份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
长期以来,耕地碎片化一直是官桥镇农业发展的难题。小块土地限制了大型农机的使用,导致耕种效率低下,产量不佳。
2022年,泉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官桥镇凭借资源优势入列首批试点名单。以此为契机,官桥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千亩方项目,整合5500亩零散耕地,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及机耕路修建等措施,将小田改造成现代化大田,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创造了条件。
今年年初,官桥镇创新合作模式,引进北大荒创业农场,按照北大荒标准进行农田改造升级,探索“政府搭桥、专业种植、农企营销、农民受益”运营模式,通过采用秸秆全量还田、叶龄诊断绿色植保、精量旱直播等先进技术,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还使早稻粮食产能增长10%-15%,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前地小块散,大型农机进不来,耕种全靠人工,辛苦又低产。”成竹村党委书记曾泉成感慨道,“现在土地整合了,耕种方便,还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产量和农民收入都大幅提高了。”
不止成竹村,近年来,官桥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高位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050亩,推进3个共计5500亩“连片整治·千亩良田”项目。目前,总投资1646万元的第一个千亩方土地已逐渐盘活,第二个、第三个千亩方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预计到明年,5500亩千亩方将全部完成整合。”林志东介绍,在水稻种植方面,官桥镇目前已划出试验田,探索“国企+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头部企业”合作运营模式,链接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等资源,由福建省农科院全程参与育种试验,北大荒创业农场进行专业种植,福建省内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金穗米业进行收购,建立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水稻种植生产链条。届时,这里不仅将产出更多粮食,还将带动粮食深加工、冷链物流转运、田园研学体验等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产业与发展的多重升级效益。(记者 庄树鸿 李想 通讯员 林新强 陈琳桢 林亚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