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决策部署,泉港区以繁荣夜间经济为抓手,以镇域夜市打造为切入,充分挖掘区内夜间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泉港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以泉港区前黄镇为例,通过探索实施“三个三”工作法打造“浮粿夜市”街区,推动镇域夜市由“无序经营”旧貌向就业创业高地、消费增长引擎、基层治理示范转型,在有效破解夜市治理难题、增加就业创业渠道的同时,探索出经济健康发展、治理效能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泉港镇域夜间经济发展的新标杆和夜间旅游目的地,为其他乡镇发展夜间经济提供示范和样板。

夯实“三个规范”
筑牢夜市经济健康发展基础
围绕占道无序经营、摊铺恶性竞争、垃圾油污扰民等问题,通过系统构建市场规范、运营规范与服务规范三大体系,全面升级“浮粿夜市”软硬件设施,持续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为夜市经济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抓市场规范,推动软硬设施全面升级。制定并实施《前黄“浮粿夜市”管理公约》,科学划定经营区域,明确“本土特色、卫生达标、无违规记录”三大准入原则,全面推行“引摊入市”模式,按照“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要求,对72个摊位进行标准化升级。开放机关大院停车场,新建群山路停车场,增加停车位供给。加强夜间治安巡逻,保障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设置“浮粿夜市”投诉站和投诉电话,及时调解、妥善处置各类消费诉求。改造后,夜市整体辨识度显著提升,消费者信任度达95%,摊位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长40%。
二是抓运营规范,构建协同高效管理机制。依据品类与功能实施分区招租,运营方结合现有商业布局合理规划业态,实现与周边商铺互补发展、客流共享与销售共赢。落实摊位环境卫生“三包”责任,确保经营有序、环境整洁。督促市场监督管理所加强对餐饮卫生和质量的监督,切实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
三是抓服务规范,形成提品增效发展格局。实施“明星摊位”传帮带计划,由经营业绩突出的摊主结对帮扶新入驻及弱势摊位,通过传授包装方法、营销技巧、共享客户资源等方式,助力其快速提升经营能力,“明星摊主”在帮扶过程中同步延伸自身产品的配套链条,实现互利共赢。同时预留10%的摊位作为青年创业孵化点,以低租金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发浮粿新品等创新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经营者,为“浮粿夜市”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服务品质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强化“三个联动”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通过政企商联动、商文旅联动、数字直播联动三大举措,形成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局面。
一是深化政企商联动,打造共建共治生态圈。创新建立“镇政府+经济公司+摊位”三方协同机制,镇政府负责政策引导与统筹协调,经济公司承担运营管理与资源对接,摊位主体实施改造升级与特色营造。打造“锦绣天幕”“海洋世界”“映月花灯”等主题廊架,以“新瓶装老酒”形式实现传统业态焕新。2025年国庆期间,夜市日均经营额突破10万元,引流约20万人次,互联网点击量超150万,72家入驻商贩全线“爆单”,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吸睛”与“吸金”双丰收。
二是推进商文旅联动,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整合本地文旅资源,构建“黄素石楼、运通亭登山步道、黄文惠故居等景区游览+南音、木偶戏、罗家棍等文化体验+夜市消费”联动模式。推动前黄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包装并引入夜市销售,实现“美食+伴手礼”消费延伸。结合节庆假日开展主题表演、非遗展演等活动,促进客流向夜市消费转化。据统计,商文旅联动带动客单价提升30%以上,周边商铺营收增长达45%,成功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三是强化探宣推联动,提升品牌引流力度。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免费为摊主制作短视频,积极宣传推介拳头产品和特色活动,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实现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依托电视、报纸和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浮粿夜市”街区发展成果和特色活动。定期邀请探店小强等自媒体达人,通过沉浸式探店体验进行全域宣传推广,持续提升“浮粿夜市”街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制作“浮粿夜市”宣传画册、宣传片等宣传资料,在高铁站、驿坂高速国道两用服务区等场所进行发放和展示,吸引外地游客和消费者参与体验。




对标“三个融合”
确保转型升级实践成效
积极打造多元夜间消费场景,持续丰富夜间消费业态,通过推动场景融合、业态融合、产城融合,加速形成“夜游、夜购、夜食、夜娱、夜宿、夜学”等多元夜间经济发展格局。
一是实施场景融合,丰富夜间消费新体验。融合“本土地标”与“特色文化”理念,精心打造“诗意灯廊”等网红打卡点,将植物景观与灯光艺术有机结合,营造温馨、时尚的夜间消费购物氛围。鼓励辖区实体商业发展“夜间新零售”模式,提供24小时自助购物、无人便利店等新型购物体验。通过集章兑换、互动活动引导客流,增强参与度与传播力,使夜市由餐饮功能区升级为集休闲、社交、观光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二是推动业态融合,培育夜市发展新动能。鼓励引导黄素石楼、昆山开展夜游、夜爬等项目,串联形成“黄素石楼—‘浮粿夜市’—昆山”多元夜间消费场景。加大集镇中心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大力招引知名电影院、KTV、酒吧、健身房等夜间休闲娱乐业态,进一步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需求。着力打造“福小粿”专属IP形象,开发帆布袋、钥匙扣、文创礼盒等衍生产品,完成外观专利与商标注册,构建品牌保护体系。通过IP授权、跨界联名等模式延伸“浮粿+”产业链,提升品牌附加值与区域影响力。
三是深化产城融合,激发镇域经济新活力。建立“节庆+常态”相结合的活动运营体系,在重要节庆举办大型主题活动,日常开展露天电影展播、文艺汇演、普法宣传、夜景打卡等常态化活动,保持夜市人气热度。前黄“浮粿夜市”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有效满足近5万产业人口的夜间消费需求,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