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梯缓缓上升,高架桥底部那个黑黢黢的洞越来越大。等停到近三层楼的高度,直径70多厘米的洞口清晰可见。“这是‘人孔’,我们就从这里进箱梁。”郑立满一俯身,熟练地进入洞内。记者学着样,一头钻了进去。
外面的声响几乎隔绝了,但能听到头顶上车流碾过桥面的“轰轰”声;往里看,没有光,只能靠手电筒和安全帽上的筒灯照明……郑立满是市交通局桥隧中心桥梁养护工程师,通俗地说,就是桥梁的“专科医生”。昨日,记者随郑立满等养护人员进入前场高架桥的箱梁内部,直击这个黑暗密闭空间里的“出诊”现场。
箱梁里净高只有1.5米,低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高,前进时只能猫着腰、扶着内壁。记者手指触摸的地方,能感觉到头顶车流带来的震感。郑立满说,箱梁可以看作是桥梁的“骨架”,因为长期承受车流荷载,容易出现裂缝、钢筋锈胀等“病症”,如果不及时处理,空气中的水汽就会渗入,导致裂缝扩大,而被锈蚀的钢筋也会失去应有的支撑力,影响桥梁结构稳定。
养护人员们就着光慢慢往前,寻找“患处”。郑立满的声音在箱梁内回荡:“之前已经对箱梁做过体检,这次就是开了药,带到现场治疗。”
光线停留在箱梁内壁的一道细缝上。“这是宽度小于0.15毫米的浅表裂缝。”养护人员熟练地拿出角磨机,沿着裂缝走向打磨出5至10厘米宽的基面,火花在黑暗中溅起又迅速熄灭;随后,他们涂抹环氧胶泥,将裂缝“缝合”。
筒灯和手电的光在黑暗中摇晃,养护人员继续前进。记者和他们猫着腰走了不过十几米,前方一个圆形入口骤然收窄,得半匍匐着慢慢向前挪动,才能避开粗糙的混凝土内壁。
很快又出现了一个宽度大于0.15毫米的深层裂缝,这次养护人员用了压力注浆法:在裂缝中预留压浆装置,将压浆料高压注入,确保每一处缝隙都被充分填充。
箱梁内不总是直行,狭窄的通道内也时而需要转向。转过一个弯,灯光又照到了一处钢筋锈胀露筋的问题——养护人员先凿除了表面松散的混凝土,用工具打磨锈蚀的钢筋并做防锈处理,再用高强度环氧砂浆将表面修补平整,桥梁的这根“筋骨”更牢固了。
当记者钻出“人孔”回到伸缩梯上,外界突然的光亮让眼睛微微刺痛,头顶的车流“轰轰”声也变得柔和。
近期,市交通局桥隧中心启动海新路、孚莲路、内茂、前场四座高架桥的箱内病害处治工程,全部工程在12月中旬完工后,这些高架桥将以更稳固的状态服务市民出行。
(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吴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