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福州高新区高新大道的闽都创新实验室,与科学家们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批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之一,这里正以硬核科技攻关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四中全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同频共振。
在先进信息光电子芯片及应用技术研发支撑平台里,2000平方米的千级洁净室内,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精密仪器间忙碌,一台台光电子芯片制造设备正精准刻画光子传输轨迹。“依托这一平台,我们成功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了高端光电子芯片的自主可控研发与制造。”苏辉团队的陈景源博士指着设备介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闽都创新实验室副主任郑发鲲表示,“我们始终牢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立足‘十五五’节点,强化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引领新质生产力上闯新路。”
技术攻坚为基:
“书架”里的硬核底气
千级洁净室里,高纯管线与精密设备协同运转,±0.5℃恒温、±5%RH精准控湿的环境,见证着技术攻坚的执着。“平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5G、数据中心光互联等关键应用,全力打造国际领先的III-V族芯片研发制造基地。”陈景源道出团队初心。
国际首创稀土肿瘤靶向核药、全球首创大功率荧光陶瓷LED、量子云码可信溯源打破国外垄断……硬核成果标注着创新高度。自2019年成立以来,闽都创新实验室紧扣国家和福建光电信息科技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80多项,完成重大创新成果30多项。
“光电子芯片是新基建、AI领域的核心支撑,已列入《中国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2035发展战略》重点方向。”陈景源介绍,苏辉团队主攻高速光通信与智能感知光芯片关键技术,深耕InP材料体系,率先实现从材料生长、组件到封测的全工艺自主化与产业化,填补国产化空白。目前,两条集MOCVD(金属有机气相沉积)外延生长、芯片工艺及自动封装测试老化于一体的中试工艺线已建成投用,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筑牢根基。该成果已在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转化量产,近3年新增产值9.3亿元。
陈景源指着核心产品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正加速推动应用落地的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支持50G等更高速率,可用于激光雷达、光通信,还能覆盖手机人脸识别等3D传感领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让我们科研团队倍感振奋。”陈景源表示,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命门,二者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团队已部署攻坚行动,争取让科技创新更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郑发鲲介绍,实验室已与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18个,孵化成立了30多家高技术企业,带动企业新增产值300多亿元。“未来将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携手更多企业攻坚核心技术,这正是落实四中全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具体实践。”
人才聚能为要:
转化之路的内生动力
闽都创新实验室里,国内领先的激光制造工艺设备旁,任策团队正专注开展激光器整机测试。这处实干现场,是实验室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缩影。“实验室为我们筑牢平台,让大家心无旁骛地攻关核心技术。”团队核心成员游伟琳感慨道。
有着十几年电子工作经验的游伟琳,曾参与国内首款机器人研发,2022年加入实验室后,全程参与百瓦级皮秒激光器研发。他说:“‘团队引进+项目落地’机制太有吸引力了,不仅有充分自主权,还能对接产业链资源,让好项目快速落地。”依托平台,任策团队研制的高稳定性百瓦级皮秒激光器,整体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长期功率稳定性指标跻身国际领先。
人才成长与成果转化相辅相成。去年7月,任策团队在闽都创新实验室支持下成立福建步锐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将70%的股权收益奖励给任策团队。今年初,实验室协助公司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了240万元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如今,公司年产值稳步提升,实现了“人才成长—技术突破—产业落地”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这和四中全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部署高度契合。”郑发鲲介绍,5年来,闽都创新实验室已引进15个高水平研发团队,聚集520多名研发人员。面向“十五五”,实验室将创新引培机制,探索“旋转门”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战略“帅才”与产业“英才”,为创新注入持久动力。
平台搭桥为径:
打通成果落地关键环节
“全会公报10次提到‘科技’、8次提到‘创新’,强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结合福建实践,如何让高能级科创平台成为成果跨越‘死亡谷’的桥梁?”在共学现场,记者问出了广大科研人员关心的问题。
郑发鲲当场回应:“中试平台的体系化水平,直接决定转化成败。我们联合高校、企业争创国家平台,就是要构建‘研究开发—平台支撑—产业应用’完整生态,让平台成为转化‘加速器’。”目前,闽都创新实验室打造了10个高能级研发支撑平台,覆盖光电材料、新型显示等领域。
为拓展交流视角,记者现场连线在厦门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主任助理谢堂堂:“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支撑,实验室如何避免‘技术突破却难转化’的断裂?”
“核心是构建‘科研—产业—资本’一体化生态。”谢堂堂清晰作答,“我们打破协同边界,与宁德时代、三安光电等1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从基础研究就锚定产业需求。目前已孵化31家高科技企业,吸引外部投资超7亿元。”他强调,这种“基础研究—工程放大—产业应用”的模式,正是落实四中全会“全链条攻关”要求的实践,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又连线泉州的清源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鲍晓军:“在绿色石化领域,如何破解‘好成果难转化’的世界性难题?”
“关键在协同机制,这也是新型举国体制‘有组织科研’的核心。”鲍晓军直指要害,“我们紧扣‘双碳’目标,构建‘基础研究筑基—应用创新破局—产业转化落地’体系,创新‘4共’机制——共建研发中心与中试基地、共享成果与人才,打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堵点。”他介绍,实验室已在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协同“教育—科技—人才”与“科技—产业—金融”双循环方面,各实验室下一步有何具体规划?
“我们将以平台为枢纽,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让人才在科研与产业间流动。”郑发鲲表示。谢堂堂补充道:“深化‘科研—产业—资本’融合,让基础研究有持续投入,成果转化有市场支撑。”鲍晓军也回应:“打造教科人一体化和‘两新’深度融合试点样板,聚焦绿色石化前沿攻坚。”
线上线下交流的热度不减,大家的共识愈发清晰:我省创新实验室的实践,正是对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落实。面向“十五五”,唯有以全链条思维建平台、育人才、促转化,才能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让新质生产力在八闽大地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