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厦门新材料企业动作频频,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上市厦企厦钨新能连发公告,宣布投资新动作——将豪掷17.6亿元,布局高性能电池与氢能材料;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成功在科创板上市,首日涨幅达310.61%,市值一举突破276亿元,为厦门半导体材料再添上市新军。
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新材料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66家,其中重点企业46家,今年1月-8月实现产值661亿元,展现出发展韧性和潜力。其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动态,折射出厦门新材料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它们正以“技术攻坚+资本赋能”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引领。
豪掷17.6亿元
布局高性能电池与氢能材料
厦钨新能和恒坤新材,分别是我市在锂电材料、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材料的龙头企业,这两个领域也是今年以来国内新材料产业的主要增长点,更是当前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数据显示,今年国内锂电材料领域,三元材料同比增长12.74%;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材料领域,光刻胶、湿性电子化学品和电子特气同比增长21.1%。
今年前三季度,厦钨新能增收又增利,营业收入达130.59亿元,同比增长29.80%;归母净利润5.52亿元,同比增长41.54%,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新能源汽车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迫切需求,厦钨新能启动双轨战略:18日,厦钨新能发布公告称,其将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沧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高性能电池材料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为15.25亿元;另外将通过全资子公司厦钨氢能,投资建设年产5000吨氢能材料及7000吨功能材料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为2.37亿元。
“近年来,电池行业技术发展较快,对电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到车用材料产品认证周期长,公司有必要提前布局并对产品升级创新,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高性能电池材料的需求,快速占领车用动力高性能电池材料市场。”厦钨新能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布局适用于高性能电池材料的生产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电池材料行业第一梯队的地位。”
同时,厦钨新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布局固态储氢装置,旨在因应氢能交通、储能等新兴市场需求,以及解决功能材料采购单价高、供应商开发受限等问题。目前,厦钨新能产品涵盖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钠电材料、贮氢合金等全系列新能源材料。
获资本市场追捧
上市首日涨幅超300%
同样是18日,恒坤新材成功在科创板上市,为厦门半导体材料产业再添上市新军。其上市首日涨幅达310.61%,总市值突破276亿元。此次,其IPO(首次公开募股)拟募集的资金将重点投向高端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进一步巩固其在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先锋,恒坤新材以光刻胶、前驱体材料为核心,其SOC(碳膜涂层)、BARC(底部抗反射涂层)产品2023年国产市占率第一,替代日本合成橡胶、美国杜邦等国际巨头,支撑12英寸晶圆厂本土化生产。
同时,今年以来,华碳科技、中欣新碳、森一量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一量子”)等我市多家新材料企业先后完成新一轮融资。这些企业凭借硬核实力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细分领域闯出一条自主创新路,华碳科技生产的高品质单壁碳纳米管,性能可媲美国际巨头;中欣新碳在摘取碳材料行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征途中已取得诸多突破,实现中间相沥青50吨/年规模化稳定制备;森一量子的核心产品法拉第旋光片(FRG),是光通信领域中光隔离器和环形器的关键部件。
双链融合
推动产业向“领跑”转变
我市这些新材料企业获资本青睐,正反映出厦门市新材料产业的创新活力。近年来,厦门市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方面,我市依托厦大、火炬高新区等研发优势,以厦钨新能、恒坤新材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产业细分领域的研发高地;另一方面,以海辰储能、厦门时代为链主,构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实现“材料—电芯—回收”全链条布局。
厦钨新能的产能扩张与恒坤新材的上市突破,是我市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的生动写照。通过“技术攻坚+资本赋能”的双链融合,我市正推动新材料产业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
记者 李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