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安置小区的物业费,总有一部分人拖着不交,这可咋办?”“小区大门设计不合理,天天进出心里都不踏实,安全没保障。”……前不久,一场座谈会在涵江区涵东街道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进行,群众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堵点”“难点”提出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苏永革认真倾听并不时记录,现场协调相关部门,商议解决思路。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三个联系”工作机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暖心缩影。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三个联系”推动人大代表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基层,听民声、汇民意、解民忧,架起了一座座畅通民意的“连心桥”。
“三个联系”机制:
让代表与群众心连心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如何让这一承诺落到实处?
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做好代表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三个联系”机制就是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联系常委会委员、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该机制通过明确联系名单、建立固定联系对象等方式,架起了人大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经常性、针对性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诉求,切实解决代表和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今年以来,300多名市人大代表广泛联系群众,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200余个,以务实作风、走心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莆田,人大代表不再是‘会议代表’,而是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的贴心人。”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介绍,“三个联系”机制为代表履职树立了清晰导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代表们常态化下沉一线,精准化收集民意,实打实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月一主题”:代表履职常态化制度化
10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以“关注民生促发展”为主题的“人大代表活动日”活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与人大代表一道,实地察看了解仙游县总医院园庄镇分院迁建工程、国道228线仙游县枫亭镇海安村至荷珠村段路面改造工程进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代表们围绕活动主题讨论交流,提出意见建议。办好代表建议,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拓展代表履职平台,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一月一主题”的“人大代表活动日”制度,打造特色品牌。常委会领导带队,组织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围绕月度主题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汇集民意,形成书面建议及时交办、跟踪落实。
数据显示,自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市累计开展“人大代表活动日”活动45次1200余场,接待选民超1.1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700多条,所有建议均严格按照代表建议办理程序闭环跟踪、落实反馈,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也让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真正延伸到了基层末梢。
其中,“快递物流进村”建议的督办成效显著,解决了农村收取快递的“最后一百米”和农副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难题。该案例入选全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典型案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莆田经验”。
“室站点”体系:打造多元履职平台
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实际,系统构建了以“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为基础、以“驻外代表联络站”为延伸、以“行业代表联系点”为特色的多层次、多元化“室站点”履职平台体系,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依法高效履职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撑。
在活动室建设方面,我市严格遵循“八个有十个要”标准,建成标准化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213个,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全覆盖。全市5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按“就近就便”原则编入活动室,使活动室成为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的常态化阵地。
针对莆田籍在外人才集中、特色产业鲜明的特点,市人大常委会创新设立“驻外+行业”双轨履职平台。比如,我市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驻外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们既当好家乡发展的宣传员,又做好在外乡亲的服务员。立足工艺美术、生命健康等特色产业,我市设立行业代表联系点,组织专业领域的代表开展调研,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代表智慧。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履职新格局
面对数字化发展浪潮,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拥抱新技术,将代表履职平台深度融入“全市一张图”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打造高效透明的履职“新引擎”。
在“全市一张图”平台嵌入“人大代表履职”模块后,闭会期间的代表履职活动可在线展示、全程记录,代表建议可网上登记、网上交办,实现线上提交、交办、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提升履职透明度和便捷性。
据介绍,依托“全市一张图”,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和群众反映的各类意见建议全面接入,建立健全“反映—交办—处理—答复—评价”的线上闭环处理机制。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大幅提升了代表建议办理的效率,还有效激发了代表的履职热情,推动了民生诉求的高效响应和解决。
“人大代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多元解纷调解模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扎根基层、熟悉民情、善于沟通的优势,通过“人大代表+法官”“人大代表+村干部”等多方联动机制,推动法、理、情深度融合,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萌芽。
这一模式的实施,有效推动代表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矛盾纠纷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大常委会还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出台《关于开展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工作的决定》,同步推动县乡两级人大陆续铺开票决工作,通过构建“征集、票决、监督”工作闭环,让民生实事真正由人民作主。
2025年,莆田市通过“微信小程序+代表实名制投票”方式,全体代表差额票决产生3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涵盖民生保障、生态治理等八大领域,实现决策主体、方式、依据的根本转变。
成效显著: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
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持续创新代表工作机制,在服务大局、改善民生中展现担当,取得显著成效。
在代表建议办理方面,《关于加快环城福道建设的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经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市政府领导多次现场协调推进,项目进度显著加快。目前莆阳福道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新去处,更成为新晋“网红”地标。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对民营供水企业整合的持续监督,推动完成了民营水厂的收购工作,解决莆田沿海30多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省人代会上,莆田代表团所提的议案连续12年被列为一号议案。由赵鲁山和傅丽云分别提出的有关“产业转型”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建议,均入选2024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10件高质量代表议案建议典型案例。
“为民办实事不是‘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代表联系群众不是‘形式任务’,而是‘责任担当’。”苏永革要求,要把深化拓展“三个联系”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拓宽联系渠道、丰富内容形式,深入基层一线,经常性走访联系代表和群众,增强代表履职实效,夯实人大工作民意基础。
如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已成为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化解民忧的“连心桥”,并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街道居民议事厅等阵地融合共建,显著提升了“建、管、用”实效。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已成为开展常态化联系工作的落脚点,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市人大常委会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代表履职的内涵与形式,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中更加真实、可感、有效,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全媒体记者戴立钦
通讯员唐福山翁剑飞许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