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是否独立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动向未明,郭台铭9日屏东第一场“主流民意大联盟”造势,有台媒报道指出,站在台上力挺郭台铭的国民党民代、乡镇市长人数不若5月初的造势场合,显示在国民党7月全代会后,被国民党提名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侯友宜已逐渐“定于一尊”,而郭台铭可能有“消风”的趋势,根据“TPOC台湾议题研究中心”通过QuickseeK快析舆情资料库分析,郭台铭屏东造势当天跟前一天的声量相比不增反减,这场屏东大造势代表郭台铭仍具影响力,但这股能量并没有转换到网络声量上,无法带动更多自然讨论及关注度。
为了解郭台铭与侯友宜近期的网络舆情声量走势,“TPOC台湾议题研究中心”通过QuickseeK快析舆情资料库,搜集自今年8月1日至8月9日之间,郭台铭、侯友宜数据。数据分析显示,侯友宜自7月底启动参访日本行程,8月2日结束行程返台时,单日创下超过2.6万则声量高峰,不过隔日声量表现下滑,截至8月8日前声量维持在每天快1.5万则左右,即便期间他推出第二支竞选宣传片“关公”、与党籍“立委”便当会,也没有引发网友们多少兴趣,遑论带动讨论。反观郭台铭在8月7日晚间返台时,预告将向外界报告“重要的事情”,声量急起直追,隔天单日创造超过2.2万则声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8月9日当天,侯友宜和郭台铭的网络声量表现出现一个有趣的变化:侯友宜在8月9日当天首度公布完整的能源政策,主张“核一、核二、核三延役、安全重启核四”,立即掀起舆论正反论战,当天创造超过2.7万则声量,超过月初高峰的数值,反观郭台铭晚间前往屏东大造势,当天的网络声量却只维持在约2.2万则,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成长动能,和前一天的声量相比不增反减,代表着这场屏东大造势从“动员”的角度来看,或许能说明郭台铭仍具影响力,但这股能量并没有转换到网络声量上,无法借此带动更多自然讨论及关注度。
若进一步分析郭台铭、侯友宜的网络正负面声量及好感度比较,网络数据分析发现,侯友宜的好感度0.37仍然输给郭台铭的0.46,然而,郭台铭现阶段的网络声量表现没有起色,尽管他的好感度暂时高于侯友宜。
另外,根据QuickseeK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每日情报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声量排名,14日到15日的声量排名柯文哲跃升第一名,声量是28475,第二名是赖清德,声量是26633,第三名是侯友宜,声量是14405,第四名是郭台铭,声量是13476。
柯文哲位居第一名,主要是近期在讨论高虹安因涉嫌诈领助理费遭起诉,柯文哲称相信她没有贪污意图,相关新闻一出,引起网友热议,讨论声量有12115笔。第四名的郭台铭,是在讨论“子弟兵高虹安遭起诉,郭台铭发文力挺:司法不应沦政治工具”,讨论声量6000笔。
海峡导报记者方艳艳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