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年,管理1325亿
全部人员才38人
中国基金报记者: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国务院下属事业单位,在早期怎么定位?
李克平: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时,朱镕基总理就和刘仲藜理事长达成共识,要把社保基金办成一个全新型的机构,而不是传统的政府机关。社保基金理事会有一个很特殊的起点,就是去官僚化的方向和定位,这对理事会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0年,在讨论理事会的架构时,决定只设四个部门,办公厅、投资部、法规部、财务部,后三个部门正好覆盖了投资的前中后台。当时,政府机关普遍存在庞大的行政后勤、三产等等,我们全部都不要。
理事会在成立时也没有配备公务车,是所有政府部门和国务院直属机关中第一个试行公车改革的单位。理事会非常精干,行政后勤人员非常少,只有必须才配备,比如财务必须要两个人,机要必须要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所有行政后勤诸如设备采购、资料打印、机要邮件、办公用品等等,所有的杂事都由一个人干,这个人就是处长。
为了尽量简化机构,成立之初,理事会的编制是50个人。到2003年理事会成立三年,刘仲藜退休时,理事会全部人员也只有38人。
2000年底,办公厅的核心人员陆续到位,财政部会计司的沈晓南也调来负责财务部。2001年2月理事会开始逐步面向社会招聘,组建团队。
2001年,是社保基金创业的激情岁月。那时还没有建立行政管理等级,没有定科长、副处长、处长大家都很平等。
我是投资部主任代管法规部,因此投资部和法规部完全是在一起工作,工作也是统一安排。
到2001年底,两个部门加起来一共十几个人,他们也没什么头衔,非常平等,扁平化的管理。我完全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工作经验来安排工作,争取让每个人都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积极性。遇到重大项目,就找一个组织能力强的来牵头,牵头的人也没有行政职务。项目做完了,项目组解散。
某种意义上,我算一个连接点。大的决策、大的方向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等领导决定。对于这些领导来说,按他们过去的经历,从人数来讲,社保理事会这只队伍真是太小了,但他们都很负责。我在理事会领导和投资与风险管理团队之间算是承上起下,我开玩笑说我像个工头,会给大家派任务,一起讨论,验收结果,向上面汇报。当然,我也会跟大家一起学习。
一个官员,带领一帮学生
干了一件大事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们当时的投资团队主要是应届毕业生?
李克平:是的,我们团队绝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这并不是我们不想招业内有经验的,而是比较困难。一方面,理事会是新机构,大家缺乏了解。另外一方面,与证券行业相比,理事会的工作人员待遇太低。尽管当时朱镕基总理提出,理事会要在薪酬激励机制作些安排,招聘高素质的人才。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不可能改变理事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大背景。
也有一些证券从业人员来应聘,在面试后,我们觉得投资理念不合,不是我们需要的人。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很不规范,业内人士在A股市场上获得的投资经验,比如内幕炒作等,我强烈感到不适合理事会,这不是真正规范运作的投资能力。最后,我们只招收了两个证券从业人员,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出任投资部主任的詹余引。他当时已经在业内工作过十年,我招聘时与他聊,他思路清晰,心态平和,有业务操作经验,他表示看好养老金管理机构未来的发展,他后来的确也在投资团队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这支投资团队几乎全是研究生,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几乎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全新的蓝图。他们良好的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他们的战斗力也非常强。我觉得非常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