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署名为黄绍安的文章称,最近新加坡有大学食堂招牌禁用华文及“讲华语运动”推介仪式出现华文错别字,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批评。从大家对这两件事的关注,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批评,都证明大家还是关心华文、华语在新加坡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以下是笔者对华文在新加坡使用空间的看法和感受,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是大型的路演。笔者参与了好多次的教育与资讯路演,看到主办单位花了不少人力和财力,在商场或主要景点主办大型社区活动,目的是向大众传达重要的讯息。
由于英语是行政语言,加上新加坡是个多元社会,活动全程用英语进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主办单位却忽略了许多参与活动的部分人士,他们听不懂英语,也看不懂传单上的英文,仍旧兴致勃勃地排队参加游戏,目的是为了领取形形色色的小礼品,但却把主办单位所要传达的讯息给忽略了。
而主办单位在做工作反馈时,在计算参与总人数时肯定超额,但说到讯息是否传达了,由于语言障碍,则肯定不达标。所以说这类路演一般是热闹有余,成效不大。
许多行政单位花了纳税人的钱,还乐此不疲地继续做这类效益不大的路演,忘了善加利用母语作为有效的宣传途径,可以把主要的讯息直接传达给不谙英文的参与者,这是有关单位必须检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