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推出服务台胞1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便利台胞就业、创业、就医、入学;推动厦门市首例交地即“六证同发”,刷新我市项目落地的速度;创新探索工地旁“临时餐桌”运行模式,“疏堵结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近年来,集美区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弘扬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围绕省、市、区各级决策部署要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回应民生关切,为集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激活力、提效力。
合力提速增效 跑出项目“加速度”
交地即发“六证”,刷新项目落地速度——去年10月,厦门市首例交地即“六证同发”项目在集美完成。全市首例“六证同发”的受益者,厦门佳智科技产业园项目从交地当天,就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等“六证”,与以往同类项目140天的办证时长相比,实现了飞跃式“大提速”。
抓效能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效能。据了解,为确保厦门佳智科技产业园项目快速推进,集美区项目办在总结之前完成全区首例“多证同发”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服务机制,深化跨市区多部门协作,精心编制了审批流程,通过并联审批、流程再造、精简审批条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原本繁琐的审批环节化繁为简,为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
这一有力举措,得到了企业的点赞。厦门佳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萧玲表示,“六证同发”为项目建设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让企业对集美的营商环境更加充满信心。据悉,为进一步推广“六证同发,交地即开工”模式,集美区进一步协同资规分局、住建局等审批部门,为企业精准提供办证辅导,确保意向单位拿地后能迅速锁定设计、启动图审、办理施工许可。截至目前,集美区已按照“六证同发,交地即开工”的创新流程,推动唯捷物流、亿格汽车零部件、涌腾达厂房及配套、广泓科技园、佳智科技等多个新拿地项目实现“交地即交证”“交地即开工”。
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集美区在全区范围推行“小美重点项目帮办”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投资项目建设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压缩时限、规范工作流程,集美区研究出台《项目工作流程效率控制方案》,制定《集体土地生成项目用地流程图》等9张流程图,实施“全领域全流程管控”工作法,全方位梳理项目关键环节,实现各环节“可并联不串联”“能压缩不法定”。流程优化后,项目用地阶段成片开发方案从启动报批到批复压缩时限35%,财政项目前期审批压缩时限30%至50%,只征地无房屋征拆地块从办理规划意见函到农转用批复压缩时限38%。
以问题为导向,集美区“以督提速、以查提效、督帮结合”开展重点项目联合督查。近两年来,区联合督查组围绕区委中心工作,累计督促268个项目堵点、卡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专报协调、督查建议、约谈督办、移交问责处理等多种方式,倒逼各方群策群力共同纾解项目“疑难杂症”,以高质量督查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
创新政务服务 打造“集美模式”
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务服务台胞台企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台胞就业、创业、就医、入学等10项套餐事项“一表申请、一站受理、一次办结”;在全省率先推出首批10大类涉及20个单位、62个政务服务事项的大学生“高效办成一件事”,让大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办理110项业务;整合多个办事窗口,设立全省首个社保/医保综合咨询导办区……近年来,集美区在政务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举措,不少“集美模式”成为全市、全省、全国推广的优秀案例 。
台胞初次登“鹭”,要办理居住证、手机号、银行开户,或是在集美开办企业、登记个体工商户,或办理子女入园、入学手续……这些涵盖台胞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政务服务,在集美都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近年来,集美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设立“阿集”台胞服务驿站,在此基础上,集美区科技和工信局(集美区行政审批管理局)联合多部门进行事项集成、流程再造,推出了“升级版”1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以家人般的亲切关怀与贴心服务解决台胞登“鹭”的后顾之忧。
企业、市民办理医保、社保业务等关联业务,不用再楼上楼下多个窗口跑、反复取号——聚焦群众“关心事”,集美区在全省首创“社保/医保综合咨询导办区”,该专区联合市医保局、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人社局等部门,科学谋划布局,优化整合税务(涉医、社保业务)、医保、社保有关办事窗口, 在一楼大厅就能实现关联业务“一厅联办”“一站式”办结,大大提升了市民、企业的政务服务“体验感”。
在校大学生要创业开公司该办哪些手续?出国留学需要的学历公证应该怎么办理?这些与在校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政务需求,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实现“校内帮办”。作为拥有1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文教区,集美区率先全省推出“政务服务进高校”,聚焦大学生就业、创业、生活等场景,整合了人社、医保、税务、市场监管、公安、文旅、公证等多家单位,围绕新生报到、创业服务、开办企业、就业服务、医社保服务、演出服务、退役军人服务、公证服务、志愿服务、毕业服务等多种事项,整合推出10项大学生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集美“青年友好”的城市氛围。
立足民生关切 提升治理效能
以“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机关效能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集美区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民生服务含金量。
“以前一到早晚高峰,车子堵得动不了,现在宽敞多了,转弯也顺畅!”近日,居民陈先生驾车经过改造后的集美区后溪镇孙坂北路与孙霞路交叉口,真切感受到了出行的变化。
该路口毗邻居民区与软件园三期,是许多上班族和居民的必经节点。此前高峰时段东、西、南三个方向车流高度集中,排队超百米,抢道、急刹等现象频发,通行效率较低。为缓解拥堵,市交通局公路中心集美公路部门组织实施了交通改善工程,通过充分利用导流区和绿化空间,对路口进行了科学拓宽。目前,该路口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高峰时段车辆有序通过,变道冲突减少,行车视野优化,交通安全得到增强,真正实现了“顺民心、通民途”。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是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以“务实为民、便民高效”为宗旨,集美区通过12345热线不仅扎实办理解决群众的日常诉求,更强化对高频共性诉求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不断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再升级”。
建筑工地多、周边小餐饮店少、工人就餐需求大——在紧挨多个项目工地的集美区立言路,此前因临时餐饮摊贩占道经营、影响环境等问题,多次被周边居民拨打12345热线投诉。
“此前,这片区域集中了8个建筑工地,有七八百名工人长期在此作业,前往最近的商业餐饮区步行需要近半小时,小摊贩抓住商机,利用午间和傍晚时间占道经营,为工人们提供餐饮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工人的吃饭需求,另一方面也确实带来城市治理难题。”集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城管部门创新推出“临时餐桌”:城管部门统一约谈临时用餐点摊贩,明确了经营时间限定在中午和傍晚的固定时段,严格要求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洁、垃圾处理。此外还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如搭建遮阳棚、设置隔离车辆的石礅等等,大大提升了“临时餐桌”的用户体验。这种既有温情又有底线的管理方式,既给予摊贩经营空间,又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于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