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海丝情”参赛曲目中,叶坚作曲的《那时的我们》让评委眼前一亮,收获不少好评。在音乐界,叶坚是一个新人。据介绍,他是来自福建龙岩市新罗区的一位音乐爱好者,现今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工作。
叶坚称:“从初一那年起,我只要一有感触,灵感的迸发,就会把其点点滴滴记在录音笔里。我的经验告诉我,在我看来,年少时多与音乐相伴,它一定能开拓我们的音乐感受思维。于我而言,音乐是一座藏尽万千风景的远山,而我不过是山径上徐行的旅人,怀抱着满心敬畏,一点点探寻它的深邃与斑斓。”
他认为,写几首好听的旋律,可能靠的是天赋和音乐感觉,但想要持续写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需要的却是更扎实的积累与功底。
如今虽然工作忙碌,但他仍然保持着记录的习惯。每当灵感浮现,我还是会随手留下那些闪光的片段。
对话
Q:想了解一下你如何进行音乐创作?
A:最近工作比较忙,没有空搞什么创作,但是偶尔还是有零零散散的灵感片段录在录音笔里,等到时候有机会再整理下。
Q:在音乐创作上,会不会向市场妥协,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风格音乐?
A:我感觉这个时代,不是你追求是否迎合市场,因为中国人这么多,你只要作品质量不会差,容易有好的平台推广,听的人应该不少,喜欢的人肯定也不少。但现在问题主要是,你的歌哪怕做的再好听,大多人也都听不到的,哪怕做的再迎合市场,都没有多少人能够听到的,这才是比较大的问题。所以呢,谈迎合市场,不如先谈怎么如何让更多人欣赏到你的作品,这是大家都比较困扰的问题。
Q:福建方言多,地方音乐种类多样,有没有想过把这些元素融入音乐创作?
A:我从小听欧美流行音乐还是比较多,福建除了闽南话和我们家乡话,其他了解的不多,我也有打算将方言放入其中,但从来没有执行,以后可能会试试。
Q:怎么评价“海丝情”音乐赛事?
A:这类活动出发点挺好的,让一部分人多写写关于家乡类的音乐。但是这活动的推广力度不知道有多大,只是个人觉得如今在ai音乐刚起步,也是比较热门时,是否做个与ai原创结合的活动,可能会更不一样?
Q: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对自己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A:我就是平时业余爱好而已,自己还有其他工作,对自己音乐未来没有太多想法,毕竟没有资本,自己开心就好。(叶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