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22日讯(闽南网 姚珊红 通讯员 陈榕)红砖青瓦的闽南古厝里,300多件老物件静静述说着农耕文明的智慧,而不远处塔吊林立的南金小学新校区建设工地上,则传递着现代教育的希望。
农耕记忆,唤醒乡村文化基因
走进省新镇南金村,一座名为“卿恩农耕园”的闽南古厝格外引人注目。木犁、蓑衣、石磨、粮食柜、缝纫机等300多件老物件精心陈列,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早前乡村生产生活画卷。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收藏,来自村民尤铭沧十多年的心血。
“这些物件记录了祖辈们辛勤的汗水,是历史的印迹,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尤铭沧介绍,他花费两年多时间将自家古厝改造成农耕园,2021年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超两千人,仅今年就接待约600人,其中五一期间接待300多人。
如今,这个农耕园已成为南金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人气。在卿恩农耕园,每一件老物件都有其故事。今年,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旅融合,森食兴乡”实践队专程来到这里开展农耕文化考察活动。
学生们在尤铭沧的指导下,体验了风鼓扬谷、石磨磨粉、纺车织线等传统农事操作。尤铭沧如数家珍地介绍:“这是帮助小牛断奶用的‘牛仔掐’,那是辅助吞咽的‘牛吞筒’。”
实践队队员林雨辰感慨道:“在卿恩农耕园中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藏在衣食住行里的智慧和习惯。”亲手触摸、亲身操作的体验,让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农具和民俗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农耕园的建立,不仅保护了濒临消失的农耕文物,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教育筑基,描绘乡村发展新蓝图
与此同时,与南金村有关的另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南金小学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这所百年老校的新校区位于省新镇丹清、园内和南金三村交界处,规划用地近50亩,按48个教学班规划设计,设置学位2160个。
“目前,我们已完成5栋楼房含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配电房等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室内外装饰装修也接近尾声。”项目现场负责人刘洪辉介绍,如果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4月全面完工验收并移交投入使用。
南金小学新校区的建设将大大缓解旧校面积不足、功能室少的问题,为省新镇南金村、丹青村、园内村、垵后村、新厅村、满山红村部分学生以及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职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就学环境。
民生项目为村民提供了便利,文化传承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南金村正在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正以独特的方式探索着乡村振兴之路,让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