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合适,其实在于这几部作品对人物的要求恰好是戏剧化强烈的,金士杰的特点是善于演绎一些戏剧化的人物,隐忍之后来一个大的爆发,这一点在网络上盛传的《胜者为王》的父亲独白片段已经完全说明了这一点。而《恐怖分子》里的老板,不过分浮夸,所有的情绪都是收着,他成功表现出一个中产阶级小老板的谨慎和冲动。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表演,但那种精致和琢磨恐怕在今天的电影工业中是罕见的。
娱乐资本的盛世里,开拍的戏是那样多,争夺小花小鲜肉之外,各个剧组都急需大量“老戏骨”,可谓供不应求。戏轧多了当然会疲累,更何况老戏骨们可能都到了含饴弄孙之年,成天剧组奔波熬夜,体力跟不上,身体吃不消。他们的状况未必好过小鲜肉们。
此外,老戏骨演的往往是配角,配角的生存方式和主角是不同的。在红红火火的影视资本运作之下,能留给配角揣摩角色、塑造角色的空间和时间显然也非常有限。更何况,许多剧粗制滥造,主创人员态度不端正,又如何苛求配角“老戏骨”来鞠躬尽瘁、力挽狂澜?
这个世界上或许有从来没有演过配角的明星,但一定没有从不失败的演员。我们不需要给年轻演员贴标签,也不能迷信老戏骨。说实话,人心浮躁、热钱翻滚下生产出的一些戏,真的值得这帮老戏骨用心吗? □指间沙(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