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至2028年,泉州市将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四大行动、38项具体措施,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记者从泉州市获悉,《泉州市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工作要点(2025—2028年)》于近日正式印发,明确至202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以内,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根据文件,泉州将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并探索实行厦漳泉都市圈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推动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依托“闽政通”“泉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更多“全城网办”项目。
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民生保障,泉州提出多项创新举措。加快在全市建立“县管校聘”制度,动态调整学位和教职工编制,保障随迁子女就近入学。至2028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将保持95%以上。将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保障性租赁住房取消收入门槛,重点覆盖新市民和青年人群体。2025—2028年计划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8000套,并推动租购群体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权利。全面取消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持居住证参保人员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医保补助,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依法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在洛江区试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构建“60分钟通畅圈”,加快厦漳泉一体化建设
为提升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泉州将组织南安市、惠安县开展试点,推动产业链协同集聚发展,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链主企业”,并实施“一县一特色”战略,各县发展1~5条重点产业链。同时,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2025年新增市级标准化园区20个以上,投产企业超1000家。
基础设施方面,泉州将构建“60分钟通畅圈”,推进城际铁路R1线、厦漳泉城市联盟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综合枢纽。教育医疗领域,2025年每个县(市)至少有1所一级达标高中,人口30万以上的县(市)至少建成1所达标县级医院。
为共建高质量生活圈,泉州将加快厦漳泉一体化建设,联合厦门、漳州加快推动《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打造南安-翔安毗邻区协同示范区,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和医疗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泉州区域影像云平台,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跨地区、跨机构共享互认;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等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鼓励工业项目“退城入园”,推广多元化供地模式
在城市安全领域,泉州计划2025年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每年新改建雨水管网60公里,至2028年城市建成区可渗透地面比例达45%以上。地下管廊、燃气管道和供水系统升级同步推进,南安仑苍新水厂等工程将增强应急供水能力。此外,绿色建筑和“千兆城市”建设被列为重点,5G网络深度覆盖和充电基础设施完善将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为突破资源约束,泉州将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机制,鼓励工业项目“退城入园”,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和“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化供地模式。资金保障方面,支持城市更新和都市圈建设项目申报专项债券,对续建项目开通“绿色通道”。统计体系上,将建立城乡人口常态化发布机制,确保政策实施精准有效。(海都记者 杨江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