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道明老师的后辈,同样因为“老干部”人设获女观众青睐的靳东[微博],从《伪装者》明楼开始、到《琅琊榜》蔺公子再到《欢乐颂》的老谭,以及新鲜出炉的《我的前半生》里的贺涵,几乎集齐了古装、民国、现代各种版本的总裁人设,但最初因为微蹙的眉头、犀利的目光而带来的惊喜感终于成为了程式化的“三件套”。
当演员不再为角色服务,人物就沦为了演员本身的附庸。而此时,整部戏也谈不上演技,因为不过是“做自己”式的体验,说白了,这叫“卖人设”——这是综艺咖们的立身之本。把观众心目中的“老戏骨”拿去与之相提并论,是不是很残忍?但是,如果曾经敬业的演员,不再用心去揣摩角色,用信手拈来的套路以不变应万变,和对着镜头卖萌比心、永远维持在一个静态层面以供观瞻消费的“综艺咖”又有何区别?
演员的使命永远在寻找新的角色,不断推翻人设。演员这个职业更像是一个容器,他们为自己注入角色的灵魂。演好自己不难,可贵的是不断演绎各种“别人”,而自己,则隐藏于角色身后。□纪如泽(媒体人)
■ 观点争锋
“老戏骨”也会力不从心
“老戏骨”这个词据说来自香港,是个褒义词,指的是演技高超的老演员。一部戏的卖点在主角明星,但撑起整部戏还要靠众多老戏骨。
演员可以是一个没有退休期限的职业,但这个世界上真有不少拍了多年戏但演技一直很差的演员。过去评价演技好,会用到一个词“不温不火”,有的老演员就常常会演得过火,过犹不及。比如以前琼瑶剧中总是暴跳如雷的某演员,又比如扮乾隆迎来事业巅峰后一头扎入风流帝王堆的某演员。他们不是“面瘫”,但角色雷同,十个可以合并为一个。一看到他们,脑子里就浮现出高分贝的吼叫声或仰天的“哈哈哈”。
并不是人的演技必定会随年龄而增长。相反,年轻时起点高的可能后来会越演越差。有不少人戏演多了,容易陷入某种程式化的自我重复,这是一种自我束缚,也是一种自我放弃。甚至连不少“最佳男主角”,都会被一些人非议:“演技万年不变”。
但对金士杰而言,更多的是演技没用对地方。徐浩峰的《师父》里,金士杰饰演迷恋武术的世家子,《绣春刀》里他演骄横跋扈的魏忠贤,甚至在电视剧《楚乔传》里的宇文席,金士杰的表演都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