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泉州 > 洛江区 > 党建之窗 > 正文

洛江区:“跨村联建、强村共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先锋泉州综合东南网 2025-10-22 09:38 http://www.mnw.cn/

  在闽南大地青山绿水间,洛江区罗溪镇正以创新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晨光中的晋江东溪支流蜿蜒流淌,串联起洪四村、后溪村等六个村庄的发展梦想。这里曾因资源分散陷入发展瓶颈,如今却通过“党建做媒”的跨村联建模式,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村庄资源整合,绘就了一幅“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的乡村振兴画卷。

  国企助推罗溪镇乡村振兴共建活动。黄江淮 供图

  组织筑基:三级联动激活“红色引擎”

  洛江区以党建为统领,构建“区—镇—村”三级赋能体系。罗溪镇创新“镇党委—片区联合党委—村党组织”模式,将东溪支流沿线6个村组建联动发展片区,通过“四不变”原则(不打破区划、不改变自治主体、不混淆资产产权、不干涉财务管理)实现资源整合。据了解,2024年该片区实施项目89个,争取财政资金44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2.4亿元。马甲镇永安村、祈山村、杏川村3个村按照“统一领导、独立运行、协力共进”原则,成立永祈杏组团村党总支,建立健全组团村党总支轮流议事、联席会议、信息公开、考核激励等工作制度。全区层面同步推进“头雁赋能”行动,选派12名村干部异地挂职,储备后备干部260人,整顿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解决突出问题14个,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跨县域联学共建活动。黄江淮 供图

  产业联兴: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富”

  罗溪镇六村依托“规划联编、项目统管”机制,形成农文旅融合示范带:洪四村红色研学、新东村酸米粉工坊、双溪村亲水露营等差异化发展,26宗古厝活化修缮塑造“一溪三区八景”景观,带动品牌增值与村民增收。河市镇依托东溪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串联沿线5个村、6个景点打造“田园党建综合体”,通过党建联盟带动旅游联盟,串联村、企融合发展,充分释放生态红利,培育旅游新业态,实现“一村一景”向“串珠成链”升级。洛江区深入推行“红色合伙人”机制,推广“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村民”模式,如虹山乡“乡村合伙人”制度促进村财增收超百万;马甲镇蔡内村“红贤兴乡”行动筹资3000万元推动民生项目。全区建立“村级申报+镇级论证+区级联审”机制,指导13个薄弱村策划增收项目,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落地15个优质项目。

  治理协同:从“边界分明”到“共建共享”

  罗溪镇创新“1+1+S”党建同心圆机制,联合泉港区、莆田仙游县打造全省首个跨县域“党建+”联域邻里中心,实现治安联防、纠纷联调。虹山乡发挥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中枢大脑”牵引作用,以党群工作队制度破题,通过25个党群圆桌协商会与5个红色乡贤参事会,实现“党政决策有抓手、乡贤建言有平台、群众参与有渠道”的良性互动。

  全区选派18名驻村干部蹲点帮扶,通过“四比四看”活动激发干事合力,乡村能人库吸纳4235人,推动民生纠纷调解、文化共建等实务落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洛江区以罗溪镇跨村联建为缩影,通过组织赋能、产业联动、治理协同,奏响乡村振兴“大合唱”,未来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原标题:洛江区:“跨村联建、强村共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责任编辑:凌芹莉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频道推荐
  • 泉州知创园正式开园
  • 中国特色世界手工艺城市品牌建设分享会在泉
  • 南安餐饮名厨亮相中国厨师节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泉州知创园正式开园(视频)
    泉州知创园正式开园(视频)
    泉州晋江:向日葵花海,阳光下的美丽邂逅 (视频)
    泉州晋江:向日葵花海,阳光下的美丽邂逅 (视频)
    专题推荐
    世遗泉州
    世遗泉州

    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新质生产力在泉州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600多人参与博创赛交通服务保障工作 2025福建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 漳州19个 南欧九国呼吁确保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不 10月秋播忙 晋江胡萝卜进入种植季 禧红20 海原农特产品直达漳州餐桌 博创赛:千人招聘专场广纳才 俄美外长进行“建设性讨论” 特朗普称不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海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