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人创造出传奇的时候,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他神化,但实际上这些伟人不是神,只是在某些方面具备了超能力的人。”上海静安区的一间摄影棚内,刘翔在谈到那本自己最近手不释卷、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的《乔布斯传》时,对我们这样说。 然而,很难有人会认为这段话与自我评价毫无关联,刚刚几分钟前,刘翔还在摄影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对着镜头,毫不费力地摆出一个个微笑、沉思、扮酷的姿势,似乎对3年来所有的质疑与期望都毫不在意,举重若轻。
七步飞人 冒险采取新战术只为奥运金牌
9个月后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一个无法回避、沉重而敏感的话题。
“奥运会对我来说只是一场比赛而已,最关键的是要进决赛,才有可能去争奖牌,名次比成绩来得更重要。”虽然这个回答谨慎得略微有些“官腔”,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年中,刘翔正在逐渐恢复、蓄力。
2011年初,刘翔改变了自己的起跑战术,从八步改成七步。依靠新的“七步技术”,刘翔在起跑和前3个栏的表现大为改观,神户亚锦赛上,他毫无悬念地拿到了110米栏项目的冠军。
“我们的策略是,在起跑阶段必须跟欧美顶尖选手尽量接近,把差距缩小,再稳固他后半程的表现。‘从八改七’并不是很大的变化,只是一个频率的加快,起跑阶段减少了一步,好处是可以帮助刘翔获得更大的水平速度。”
孙海平表示,根据他自己的推算,想在伦敦奥运会上拿到冠军,成绩必须在12秒85至12秒90之间,而刘翔现阶段距离这个成绩还有改进的空间,这也是冒险采取新战术的考量。
110米栏这个项目,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从天气、温度到风速,一个顶风,一个顺风,运动员的成绩能相差0.3秒以上,今年下半年的训练中,孙海平有意让刘翔在逆风状态下训练,有时让他跑上坡,或者在高温天气下坚持室外训练,“一切都是为了让刘翔能够应对最恶劣的比赛条件。”
在孙海平眼中,接下来9个月的时间委实紧张无比,每一项训练和测试步骤,都必须以钟表般的精密度逐步按时完成,最终才有机会触碰到那块原本应当在2008年拿到的金牌,“基本上一天一练,从下周开始再加一次,稳固两三周之后,再加一次,做到一周至少有两天上下午都有训练。”
孙海平在谈到为刘翔精心设计的训练计划时总是滔滔不绝,“现在先是抓力量、柔韧和技术感觉,还有一些分拆跨栏技术的练习,明年1月份再穿上专用跑鞋,进行百米冲刺等大强度专项训练。”
蛰伏生活 待在家看王小波和大仲马的书
2008年8月18日上午,是刘翔职业生涯中最为沉重低落的时刻,可以容纳10万名观众的国家体育场和更为巨大的互联网空间中,弥漫着种种猜疑、指责和不解,但无论是对于那些发出怨言的“翔迷”还是没有选择续约的赞助商,刘翔却表示“我很理解他们的选择”。
从2008年8月到2009年,刘翔因伤休整了398天,“从好的一面看,这是一段能够重塑自己的时间,所谓退一步就是为了进两步。”
训练、比赛和商业代言活动的减少,让刘翔难得地拥有了大段的空闲时间,他说,自己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看书,沉思,包括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以及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起起伏伏,有逆境和挫折才是一个人的正常状态,我明白,一个人,一个运动员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下去。”
从事项目与速度、技巧相关的运动员,似乎都喜欢在生活中选取另一种方式来追求速度感和操控力,然而刘翔却坦言自己暂时不需要汽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嘛,而且还多增加了一项危险系数,父母和孙教练都会开车,学车,也许等到明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吧。平时在学校里骑骑自行车,总比我跑得快吧,速度感足够了。”
也许对刘翔来说,“慢”已经是某种比“快”更加弥足珍贵的东西:他依旧每个星期坚持回家,和父亲刘学根、母亲吉粉花团聚一两天,享受一下家庭之间无话不谈的乐趣和母亲亲手做的家常菜,尤其是百吃不厌的葱姜爆炒膏蟹和肉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