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红亮诱人,老姜与麻油缠绵出琥珀色的汤汁,飘出醇厚浓郁的香气……”在南安市洪梅镇姜母鸭技艺传承人黄源结的匠心制作下,一份地道的姜母鸭便做成了。姜的辛香与鸭肉的脂香、卤香交融。香气弥漫开来,令人垂涎欲滴。
近日,记者从洪梅镇政府获悉,该镇通过创新“企业+种养殖户”的发展模式,让姜母鸭的香气飘出厨房,销往全国,带动当地种养殖户增收致富。
三代传承秘制煮出地道风味姜母鸭
近日,记者来到黄源结家中,只见他将清洗干净的老姜切成片,放在电子秤过称后,便将姜片平铺在炖锅底。紧接着,黄源结又放入准备好的芝麻香油、米酒等调料,将处理好的鲜鸭放在炖锅上。
想做出地道的姜母鸭,材料上不能马虎。黄源结告诉记者,每批次的老姜,他们都要试吃,确保老姜的辣度符合标准。每一锅姜母鸭的制作,除了火候要掌握好外,所有的原材料都要精准到克。
“平时好友想吃,我都会邀请他们来家里,现场煮给他们吃。其他客户需要外煮的,我们则有一批师傅在生产车间进行制作。好多老客户只认我们这款姜母鸭口感。”在黄源结的讲解期间,历经40多分钟的熬制与操作,一道锅气十足、香喷喷的姜母鸭便新鲜出炉了。
据黄源结介绍,他从记事起,家里人就会做姜母鸭了,而且很受欢迎。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他对这道菜更是情有独钟。长大后,黄源结在传承祖辈的秘制做法外,还通过不断探索,并结合现代科技,摸索出一套数字化、规范化的姜母鸭做法。“依靠这套数字化、规划范的手册操作,即使是没有经验的新手,也能做出香气四溢的姜母鸭。”
随着名气渐渐打响,客户不断增多,黄源结也将姜母鸭家庭作坊升级到企业车间。在他的教授下,企业新增了8名熟练掌握黄氏姜母鸭秘法的师傅。后来应客户要求,他们还开了一家名为“宋元拾味”的姜母鸭店。
在黄源结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创办的位于三梅村的福建誉名肴食品有限公司。在无菌车间里,黄源结指着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炉灶和炖锅笑着说,现在很多人慕名到他们这里“取经”,学习制作姜母鸭。
“姜母鸭要好吃,除匠心制作工艺外,原材料也是非常苛刻。在洪梅镇乡村振兴办的推荐下,我们实地走访了本土多家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后面选择了山溪村的姜和霞峰村的正番鸭。”黄源结企业生产的姜母鸭能够如此美味,离不开对高品质原材料的孜孜追求。
他告诉记者,洪梅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境内水库水质清澈,生态优良。一方水土养一方鸭,正是老家的优质山水,赋予鸭子别具一格的口感,以其为食材制作的姜母鸭,更契合大众口味,深受食客喜爱。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链
为什么洪梅镇的姜、正番鸭做出的姜母鸭能够得到大家的青睐呢?记者来到洪梅镇山溪村的福桂家庭农场。在加洋水库边上,50多亩的姜苗长得郁郁葱葱。4名村民正在姜田里除草、铺盖草叶……
家庭农场负责人郑伟平说,在南安市农业农村局和洪梅镇乡村振兴办的大力支持下,他盘活流转了山溪村140多亩土地,种植了50多亩姜。“我们的姜在种植过程中,都是采用人工除草,没有喷洒除草剂,姜的辣度也适合制作姜母鸭。”
离开山溪村,记者来到了位于洪梅镇霞峰村的南安顺隆种养专业合作社。这里环境优美,绿水青山,在石头山水库边上,1万多只放养正番鸭或在树下乘凉,或在水中戏水,山间不时传来“嘎嘎嘎”的叫声。63岁的老人许乌扁正在山林中巡查,不时用水管给水盆加水。
“我们的正番鸭都是采用林下放养式,生态环保,制作出来的姜母鸭符合企业高品质要求和大众口味。”合作社负责人许就来以前在厦门做生意,后来返乡做起了种养殖业。在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他们的正番鸭一年可产出10万只,现在这一批是1万多只。“今年恰逢生意不景气,鸭子大量滞销,价格低迷。洪梅镇政府帮我们牵线搭桥,将合作社的鸭子推介给了企业,解决了鸭子销售难题。”
“由于原材料都是本土的,我们严格执行每日现宰本地番鸭,搭配当季老姜,当日制作姜母鸭,确保原材料的新鲜和姜母鸭的地道口味。”黄源结说。
记者了解到,洪梅镇这种创新“企业+种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带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乡村振兴产业链。此次共整合了山溪村的老姜和霞峰村的正番鸭等资源,拉动该镇有关种养殖户发家致富;通过乡镇种养殖户与辖区企业达成保价直供合作,销售单价较传统批发渠道提升15%—20%,产品销售周期得到大幅度压缩。此外,得益于产地与企业的近距离联动,运输成本降低30%,配送时效提升60%,既减少了中间物流损耗,又确保原材料当日直达加工车间,实现产值增长与品质保障的双赢。(记者 黄俊涛 李想 通讯员 尤俊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