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莆田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仙游“非遗120”:让濒危非遗项目得到抢救和传承

来源:东南网 2016-10-24 16:50 http://www.mnw.cn/

­  非遗手工技艺捏面人

­  东南网10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游晓璐 文/图)仙游县是千年古邑,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与许多地方一样,仙游的非遗项目也普遍面临着传承难题,有的非遗项目甚至濒临消失。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仙游县去年6月成立非遗传播艺术团,吸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加入,把艺术团打造成“非遗120”,让不少濒危非遗项目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  抢救:从一个人到一个团

­  “非遗120”的成立,离不开仙游县文化馆馆长陈荣振的努力。他年轻时就是个“文化痴”,2005年仙游县启动非遗信息收集整理工程后,他像上紧了发条一样,开始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乡村山野。当时,大量民间传统艺术尚未申报非遗,就像蒙尘的珍珠散落在乡间。陈荣振利用周末时间,坐着班车到处搜寻,几乎跑遍了全县320多个建制村,像寻宝一样把一个又一个非遗项目“挖”了出来。

­  2015年底,陈荣振已经完成当年非遗申报工作。此时,他打听到盖尾镇有个“土陶村”,赶到现场后发现,这是一个有400多年制陶历史的古村,制陶工艺完全可以申报非遗。他找到土陶艺人,和他们说明申报非遗的重要性,但老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无动于衷。他又找到村干部,村干部说:“材料不会写。”陈荣振坚定地说:“包在我身上。”村干部问他要多少钱劳务费,陈荣振笑了:“我一分都不要!”随后,他立即搜集、整理资料,补报到市里,让土陶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为市级非遗。

­  土陶村的申遗经历不是特例。“保护非遗的第一步是发现,没有发现何谈保护?”陈荣振感慨地说,发现非遗项目的过程,其实一路都是在抢时间,因为掌握着非遗技艺的大多数是老艺人,“今天没去,过一段时间,老艺人可能就不在了”。带着这份责任感,陈荣振把自己变成了“非遗人体搜索雷达”,也收获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仙游县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共收集非遗信息条目12294条,筛选出478条汇编成《仙游非遗》,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县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7个省级、3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发现的过程,也是对非遗传承艺人们的感召。枫亭镇仙华木偶戏剧团传承的仙游木偶戏起源于宋朝,全团有12名艺人,平时靠走街串巷演出赚些微薄收入,陈荣振辗转找到他们时,天空下着暴雨,艺人们对他的到来非常吃惊:“下着这么大的雨,又是周末,你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这么能吃苦?”就是这种越积越多的感动,让老艺人们对陈荣振的信任与日俱增,他们从最初的无动于衷转变为全力支持。

­  2015年6月8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仙游县举办了文化遗产展览,陈荣振邀请了几十位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表演,收获了“非常惊艳”的评价。趁热打铁,就在当月,陈荣振组织艺人们成立了非遗传播艺术团,通过各种机会、各种舞台,把一颗颗蒙尘的明珠展示给观众。“现在全团有168位成员,主力都是老艺人、代表性传承人!”

­  非遗展演现场传承人表演皂隶舞。

­  传播:年轻人成表演生力军

­  虽然秉持着传承非遗这项不小的使命,但“非遗120”并不能给成员们提供优渥的待遇或者崇高的地位:一是没有高额经费和企业赞助,艺人们完全凭着一腔热情参与演出;二是组织颇为松散,所以无法为艺人们提供商业演出的机会。可即便如此,非遗传播艺术团不仅在老艺人的鼎力支持下坚持下来,还吸引了8位年轻新成员的加入。“这背后有秘诀。”陈荣振笑呵呵说。

­  “秘诀”其实是从今年3月举办的“2016寻找传承人——非遗公益性培训班”。这是仙游县非遗项目首次面向社会开班授课,由老艺人免费教学,报名的火爆程度超出想象:将近300人填写了报名表,最后趁着周末时间来上课的超过150人,其中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还有部分高中学生。陈秀琼是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她一口气报名学习了经文四句赞、游洋山歌等5个非遗项目,把周末时间都花在了学习“非遗”上,“我对这些传统艺术感兴趣,想多接触一些,加上自己是音乐老师,学起来也有优势,乐在其中”。

­  年轻学员们这份刻苦的劲头,让从未登上过讲台的老艺人们惊叹不已。今年80岁的谢亚榆是诗歌吟诵小组的老师,他整个春天有两个多月在指导学员诗歌吟诵,“我年纪大了,几年没有演出,也从来没有收过徒弟,没想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学生,而且学得很认真,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排练,风雨无阻,我很感动”。和谢亚榆一样,很多授课的老艺人都焕发着青春的激情,拿出看家本领教给培训班的学员们。

­  教的尽心、学的努力,短短几个月时间就颇有成绩,并且在6月份举办的仙游县抢救濒危非遗文艺晚会上得到了充分检验。晚会一共有8个节目,与以往展演时全部由老艺人、传承人担纲演出不同,有一半节目是新老混搭演出,而且十分出彩。以学员陈秀琼为例,在《古邑山歌表演唱》节目中,她和65岁的老艺人谢新位、62岁的官群仙搭配演出,老艺人用树叶当乐器,她赤脚、戴草帽、穿农妇衣服,三人配合默契,有唱有和,赢得满堂掌声。

­  看到“新鲜血液”对非遗的热情,陈荣振十分欣喜,马上选出了8位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播艺术团,让新老搭配成为非遗表演的重要创新形式。如今,这些年轻的新成员在“非遗120”中虽然数量偏少,却渐渐成为非遗表演和传播的生力军。“这次晚会之后,我又参加了两次非遗演出,分别是6月的全市非遗日表演和8月的仙游县纪念唐伯虎九鲤湖祈梦520周年文艺演出。”陈秀琼说,三个月之内连演三场,观众都给予了好评,让自己对非遗的热爱更深了。

­  非遗晚会上,老人用树叶当乐器演奏。

­  传承:爱好者变传承者

­  在陈荣振的计划里,“非遗120”并不只是演出、传播,更重要的是传承。

­  老艺人们传承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就在仙游县抢救濒危非遗文艺晚会结束后的次日凌晨2点多,谢亚榆给陈荣振打来电话,说他激动得睡不着觉:“我以为就要断代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培训班,把这门技艺传下来了!”此外,由于列入非遗项目和参加非遗表演,不少老艺人领衔的非遗演出队伍渐渐有了名气,不仅接到了慕名而来的演出邀约,而且出场费也比其他团体高出50%左右,这让更多老艺人不再固守“传内不传外”等传统习惯,把毕生技艺向培训班里的年轻爱好者们倾囊相授。

­  培训班里一个个渴求传统非遗文化的爱好者,则被赋予了将来成为传承者的期待。这主要与他们的本职工作相关——培训班以及“非遗120”中大多数年轻成员都是中小学教师,有些还是音乐教师。“我们现在还没办法举办大型‘非遗进校园’活动,但这些学习了非遗技艺的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一些非遗知识,在学校里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陈荣振说。

­  身为老师的学员们,与陈荣振的想法不谋而合。学员林素梅说,讲古、地方戏等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越来越少,其实不是因为年轻人不爱听,而是因为听不懂,“参加培训班后,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非遗,不仅听懂了,而且会唱了,觉得做一个莆仙人很自豪,所以特别想传递给学生们”。而作为音乐老师的陈秀琼,已经边学边教、给学生们上了四年的莆仙戏课程,对非遗技艺进课堂很有心得。“我计划在自己学到的非遗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全部教给班里的孩子们!”

­  6月份的抢救濒危非遗文艺晚会后,年近60岁的陈荣振由于操劳过度大病一场。虽然明年就要退休,但他看到“非遗120”里老艺人和新学员们澎湃的激情后,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第二次非遗公益培训班,计划在11月举办,主要传承盖尾扎纸、枫亭面塑、游洋剪纸、度尾蛋雕等手工类非遗技艺,预计开设5个班,每班招收10名学员,由老艺人手把手地教;明年,我们还要办一次表演类非遗技艺的提升班,让今年3月那一批学员的技艺水平更上一层楼,也为‘非遗120’吸收更多的年轻人!”陈荣振踌躇满志地说。

责任编辑:蒋晓彬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
  • “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第二批剧目出
  • 百年弦歌连两岸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为什么要经常出去玩?(视频)
    医解百科︱为什么要经常出去玩?(视频)
    斜视手术什么年龄做较合适?
    斜视手术什么年龄做较合适?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华安县殡仪服务中心落成投用 洪梅镇:一只姜母鸭烹出乡村振兴好“味” 人保财险台商投资区营销服务部:战高温 男子假离婚逃避债务拒付百万元欠款 南安 长泰区主要领导赴基层开展“夏送清凉”走 石狮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人保财险鲤城支公司:爱和责任 保险让生 石狮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