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芗剧(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三家福》
百年传唱,两岸同音。
近日,纪念一代宗师邵江海的文化雅集在漳州龙海举行,两岸戏曲名家、学者与爱好者齐聚一堂,通过经典展演与切磋交流,共同致敬先贤,共话传承新篇。
芗剧,又名歌仔戏,是闽南地区孕育的传统戏曲瑰宝,与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并称福建五大地方剧种。2006年5月,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全国360多个地方戏剧种中,歌仔戏是唯一根植两岸、跨越海峡的独特剧种,成为两岸民间文艺交流的坚实桥梁。近年来,两岸艺人正携手探索歌仔戏的融合创新之路。
源流一脉
锦歌渡海成戏韵
“芗剧是以闽南语演唱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以及厦门、泉州等地,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漳州市芗剧(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陈朝晖介绍道。
歌仔戏的源头可追溯至漳州民间艺术“锦歌”(原名“歌仔”)。300多年前,随军渡台的漳州先民将锦歌、车鼓弄等家乡艺术带到台湾,以慰藉思乡之情。这些艺术形式逐渐被搬上舞台,在清末民初演变为风靡宝岛的“台湾歌仔戏”。至上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班渡海回闽,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回传故里漳州及闽南,落地生根。
抗战烽火中,歌仔戏一度被迫停演。为挽救濒危的传统艺术,漳州老艺人邵江海与同仁锐意创新,创作出“杂碎调”,此后改良戏重新唱响漳州大地。邵江海还致力于变革“幕表戏”体制,借鉴其他剧种,着手编写剧本。他编改的首个剧本《六月雪》上演即轰动。此后,《陈三五娘》《白扇记》《李妙惠》《安安寻母》等30余部剧本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间,改良戏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龙溪一带的业余班社就多达200余个,后逐渐整合为大型专业剧团,如“笋子班”“艳芳春”“宝莲升”“金发春”等,名噪一时。
1948年,南靖“都马班”携改良戏赴台演出并留驻。他们带去的“杂碎调”在台湾被称作“都马调”,迅速融入当地歌仔戏唱腔。
“‘都马调’随‘都马班’渡台,与台湾歌仔戏唱腔水乳交融,成为其重要曲调,增进了两岸民众对歌仔戏的了解与喜爱。”台湾戏曲学院前副校长、台湾薪传歌仔戏团团长蔡欣欣如是说。
并蒂花开
两岸弦歌从未绝
“百年歌仔戏,并蒂开两岸。”6日下午,漳州古城木偶艺术表演馆内,“两岸一家亲,同唱歌仔情”专场演出气氛热烈。来自海峡两岸的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学者与爱好者济济一堂,同台献艺,共话发展。
舞台上,台湾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暨薪传歌仔戏团演绎的经典剧目《梁祝·游西湖》,唱腔婉转,表演细腻,赢得满堂喝彩。“传统《梁祝》的《十八相送》选段重在互表心迹,我们此次将这段经典置于二人畅游西湖的情景中,让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在歌仔戏里有了更甜蜜细腻的诠释。”蔡欣欣说。
福建省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歌仔戏(芗剧)代表性传承人郑娅玲表示,以专场演出形式搭建起两岸歌仔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不仅可以扩大两岸交流互动、增强民族认同,同时还可以带动更多人了解与学习歌仔戏、传播歌仔戏文化。
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同根的歌韵。蔡欣欣回忆,早在1988年,她还是台湾戏曲专业研究生时,便随导师首度踏上漳州进行田野调查,被当地浓郁的乡音乡情深深吸引。此后的30余载,她多次率团来访,通过演出、研讨等形式,持续深化两岸文化交流。
1995年,漳州市芗剧团(漳州市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前身)应台湾同行邀请,一行60余人携《李妙惠》等好戏赴台巡演,成为首个赴台的大陆地方剧团。“近两个月时间,足迹遍布台湾10余个县市,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漳州市戏研所副所长林志华对20多年前的盛况记忆犹新。
自此,两岸芗剧、歌仔戏交流日益频密:1998年,台湾复兴剧校学生分批到漳州学习唱腔身段,同年漳州芗剧团陆逸红受邀赴台进行百日唱腔教学;2010年11月,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闭幕晚会上,台湾明华园与漳州芗剧团同台献艺《周公法斗桃花女》;2013年10月,台湾明华园在漳州人民剧场上演《乘愿再来》;2019年10月,40名台湾宜兰戏迷组团访漳,再叙戏缘……
频繁互动拓宽了两岸戏曲界的视野。台湾演员经常到漳州寻根,精研传统唱腔根基;大陆剧团则在灯光、舞美、服装、造型、乐器等方面积极创新,以契合时代的审美需要。
“闽台歌仔戏(芗剧)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跨越海峡的互动,是闽南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古老的漳州锦歌到台湾歌仔戏,再到闽南改良戏和芗剧,同根同源,锣鼓同声,弦管同调,语言同音。它是两岸同胞共同创造与拥有的艺术瑰宝,更是维系两岸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说。
弦歌新谱
共续百年未了情
历经锦歌渡台、歌仔戏回闽、改良戏再传台湾的百年流转,歌仔戏(芗剧)在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近年来,两岸艺人正携手探索歌仔戏的融合创新之路。
“大家好,我是‘台湾仔’陈禹瑄,在祖国大陆唱芗剧!”近日,在漳浦丰归芗剧团舞台上,陈禹瑄用闽南语歌暖场,现场氛围瞬间热烈起来。
陈禹瑄来自台湾台北,是一名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歌仔戏演员。2022年10月,陈禹瑄加入漳浦丰归芗剧团,常以“小生”角色在舞台亮相,成为第一位来大陆发展的台湾歌仔戏演员。短短两年多时间,她已演出400多场。
去年11月,首个在漳州注册的台湾歌仔戏团——新永乐戏剧团于龙海区东园镇举行大陆首演。剧团将传统剧目《狸猫换太子》创新改编为《宋宫秘史》,运用倒叙、悬疑等手法,配以华丽服饰、特色唱腔和“曲多词少”的演绎风格,赋予老戏新魅力,令观众大呼过瘾。
今年2月,福建芳华园歌仔戏剧团在漳州市龙文区挂牌成立,标志着两岸演员开启“同台同唱一出戏”的新模式。“我们首次采用合作创排形式,联动漳台优秀艺术家,共演一出戏。”剧团团长王加清表示,剧团将通过演出、研讨、人才培养等活动,深化交流合作。
两岸歌仔戏的传承,薪火传承是关键。祖籍闽南、生于台湾高雄的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姿莹,自幼浸润闽南文化,长期致力于剧本创作、研究与教学,并担任校戏曲协会指导老师。“希望把这么有趣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她道出了心声。
作为歌仔戏(芗剧)重要发源地,龙海区将歌仔戏作为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内容,搭建传承平台,推动进校园、进社区,扶持青年剧团创作,加强常态化展示传唱,守护文化根脉,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
“邵江海先生对歌仔戏的改革创新,生动诠释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勇于突破的精神。系统梳理其艺术成就,不仅能让年轻一代了解歌仔戏的发展脉络,更为两岸携手挖掘闽南文化内涵、探索传统艺术现代表达提供宝贵范本。”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顾问张亚明说,期待构建常态化的歌仔戏交流机制,让邵江海的艺术遗产成为凝聚两岸文化共识、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的共生力量。(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胡艳玲 蓝毅辉 刘钦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