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千年古城同安的朱子书院热闹非凡。书院内,竹编、陶笛、生肖画、捏面人、龙虎灯等非遗体验项目人气高涨,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魅力。“孩子特别喜欢捏面人,已经体验两回了,这样的文化传承活动特别有意义。”游客陈女士说。
近年来,厦门市同安区深耕朱子文化沃土,坚持“保护为主、活化利用、创新传承”原则,通过打造品牌活动、修复历史空间、挖掘文化内涵及培育青年人才等多维举措,系统性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介绍,同安区已成功举办8届“厦门(同安)国际朱子文化节”,并举办“朱子化同 理学开宗”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品牌活动引领,深入研讨朱子文化的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持续打造朱子文化研究与实践高地。
通过空间重塑,同安区活化历史遗存,构筑传承朱子文化的实体阵地。例如,在朱熹首仕同安并曾居住的“高士轩”及古县衙遗址基础上,建成并成功运营全球首座实质运行的“朱子书院”,常态化举办国学讲座、学术论坛、研学实践等活动,年均接待访客逾万人次,并入选“厦门市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
在系统性推进朱子文化内涵的挖掘方面,同安积极创新多样化的表达形式,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并发布《朱子化同 理学开宗》等学术著作;摄制《朱熹首仕同安》历史纪录片、《朱熹:贫而守道,天下共仰》廉政宣传片、《紫阳过化惠银同》名家访谈片等视频短片,将深厚的理学思想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故事,有效拓宽朱子文化的传播半径,使其更贴近当代大众的认知习惯。
在人才培育方面,该区开展“千年银城少年说·文脉守护青春行”活动,招募并系统培训一批志愿讲解员,以青春的视角和语言讲述朱子故事;举办“朱子之路研学营”,设计专题研学线路,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导览与学术研讨,深化新一代年轻人对朱子文化精髓的理解,为朱子学的长远研究与发展储备了坚实的后备力量。(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杨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