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保险产品往往追求“大而全”,而有“互联网基因”的保险产品则倾向于“碎片化”的设计,将多种不同风险项目嵌入各个细小的场景。
众安设计保险产品的策略一直是“小额、高频、大量、碎片化”。依托于电商(淘宝)、OTA(携程)、消费电子(小米)等场景,退运险、航延险、碎屏险长期贡献了众安大部分的保费收入。
小额的好处之一就是在特定场景中需求旺盛,能快速起量。在众安2015年实现的22.83亿元保费收入中,仅“双十一”这一天之内,通过销售退运险就进账1.28亿元。
发展小额高频保险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就是能够聚集海量的用户数据。
众安与淘宝等电商平台合作,能够获取购物数据;与携程、去哪儿合作,能积累航旅数据。目前,在出行、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中,众安都接入了关键企业。涉足的场景越多,众安获取的数据就越丰富全面,对用户的画像也就越精准。
众安非常看重这些数据。在众安消费金融负责人看来,“为了积累数据,哪怕赔本也值得。” 毕竟,充足的数据能让众安找到相对优质的那群用户,之后再为他们提供大额保险产品,甚至其它金融产品都是可尝试的方向。
数据和技术本身的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在对保险服务体验的优化上,比如从投保到理赔的全流程自动化。
以航延险为例,过去要求用户去找航空公司开延误证明,再把复印件寄到保险公司,周期通常需要一个月。而对于众安的用户来说,一旦购买,系统就会跟踪该趟航班的延误情况,达到赔付标准就会自动触发赔付。这让众安在航旅这个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做到了约30%。
而比改善用户体验更深层的创新,是利用数据和技术实现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
比如,众安引入了各类可穿戴硬件产品——血糖仪、智能手环等,用于搜集用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数据,从而进行差异化定价,让健康的用户少交钱,非健康的多交钱。
过往几年,众安保险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技术投入:2014年至2016年众安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240万元、6390万元及2.144亿元,分别占同期总保费的2.8%、2.8%及6.3%。一位保险行业人士告诉36氪,“保险公司都很粗放,大多数不重视投资技术,能有这种量级的投入是比较罕见的。”
由于不用像传统财产险公司一样铺设网点,IT人员也是众安保险成本的重头。众安保险最早期的80多名员工中有40%来自互联网行业,而截至2016年底,众安保险有逾900名雇员拥有技术背景,占员工总人数的60%。
当然,对于众安保险讲的这个金融科技的故事,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并不买单。某投资人在与36氪交流时表示:“众安这就是讲故事,噱头大于实质,毕竟实际业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讲故事怎么办?”
实际上,陈劲赌的是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和众安具备的技术能力,让众安在短时间里快速与大量的场景建立连接,从而形成网络效应。如果这个网络效应给众安带来的变现效率和规模能够满足资本市场的期待,那么这个高估值的故事便会得到认可。 业务的野心与风险
即便众安有讲故事的嫌疑,但众安保险的业务规模在初期的确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2014-2016年,其保费收入从7.9亿增至34.1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08.7%,而同期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速仅24.5%。但如今,众安保险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开始放缓:从2015年的同比增速186%跌至2016年的同比增速49.5%
一位熟悉众安保险的投资人告诉36氪:“众安一心想要上市,这其中,做大保单数量、保费规模都是他们非常急迫的事情。” 因此,众安保险希望通过更多维度的产品,连接更多的场景和渠道,让自己的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的同时把收入做上去。
在这个计划中,消费金融业务成为了重要的一极。消费金融的业务属性天然依托于场景,有连接场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也是一个公认的“赚钱的生意”。在2016年,消费金融类保险是众安在承保利润方面表现最好的产品。
据招股书显示,在众安保险的五大生态系统中,消费金融生态系统位居第三,仅次于众安的两大支柱型生态——生活消费和航旅。消费金融业务在近三个财年贡献的保费占比分别为1.2%、13.3%和9.3%。并且,陈劲在众安保险公开招股的发布会上也表示,在引入了消费金融等业务形态后,每个客户的保费客单和购买保单的数量都有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