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险公司怎么做消费金融业务?众安的方式是——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服务。
从2014年开始,众安就开始为中信银行信用卡分期项目以及招财宝平台上的借款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具体做法是:众安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作为回报会从借款额中抽取一定比例费用,但当借款人不还款时,偿还责任就转移到众安身上。只要坏账可控,众安就能赚到差价。
在这背后,众安会参与到合作方每一名借款人的风险定价当中,并利用“更了解借款用户”的数据优势,来赚取风险溢价。对于众安这样立足于数据的保险科技公司来说,这样的业务逻辑是说的通的——这是众安将自己积累的保险数据在其它业务维度进行变现的一种方式。
随着数据量的积累和风控模型的逐渐完善,众安将信用保证保险服务拓展到了众多消费场景中。可以说,这是传统财险公司很少会介入的一个市场。众安在招股书中对这项服务的解读为:将消费金融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连接起来,众安提供信用保证保险以增强客户信誉,并向我们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借入资金。
这时候,众安的消费金融服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提供一层担保服务,而是成为了连接场景方和资金方的助贷者角色,为两端的合作伙伴提供风控解决方案。
众安近期更是将消费金融业务的触角伸到了现金贷产品中,花豹和速贷宝是众安旗下两款借款上限分别为30万和8万的现金贷产品。众安在其中的角色与前述消费分期业务大同小异,只不过,这会是一个比消费分期利润空间更大的业务。
但看起来蒸蒸日上的消费金融业务其实也是众安保险未来的一个风险变量:它既有可能为众安带来好的收入和利润表现,也有可能引发风险的集中爆发,甚至成为监管的牺牲品。
目前,即便众安在消费金融业务上已经有了近200家合作方,并取得了不错的保费收入和承保利润,可是若仔细去看不同合作方的保费贡献,招财宝和小赢理财这两大与众安深度绑定的合作方依然贡献了接近九成的保费收入。多场景本应带来的长尾效应尚未显露出来。并且,信用保证保险在保单和保费上的过于集中,也更有可能给众安带来集中的坏账赔付风险。
此外,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本身也面临一定的争议和监管风险。今年4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特别指出了保险公司要注意防范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存在的风险。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对其的解读为:保监会此次更为关注的是P2P平台资金中来源于个人投资者这一块的风险。
目前监管是否会进一步收紧不得而知,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众安有可能面临部分平台信保业务关停的危险。
其实,众安保险并非把所有赌注都压在保险业务上。
2016年11月,众安孵化出了一家技术公司——众安科技,专门向中小保险公司等输出技术解决方案。据众安保险内部人士透露,众安科技成立以来发展不错,已经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应用其研发的产品。大量创业公司都在以这种方式与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交集,但这种做法在保险业还很罕见,老牌险企们都还在全神贯注的做大保费规模。
保险领域的技术创新机会有很多。比如,众安的大股东蚂蚁金服也向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推出了用于理赔查勘的产品“定损宝”,其应用预计可减少查勘定损人员50%的工作量,有望每年为行业节约案件处理成本20亿元。
可见,低效环节吞噬了保险行业太多成本,这都是众安可能的赚钱机会。众安目前的利润主要靠“营业外收入”在维持,这也说明了众安并不是一家以保费打天下的公司。在承保利润迟迟难以转负为正,投资收益又受资本市场影响而大幅下跌时,技术解决方案输出也许有可能成为短期内的利润来源。 渠道之困
但在技术为众安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之前,众安保险终归是一家设计和销售保险产品的公司,卖保险就必然面临着渠道难题,不同于狂铺线下团队,众安似乎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直观地看,众安的核心模式就是摒弃线下渠道,单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与场景匹配的保险产品。可以说,没有这些合作场景方,就没有众安这些创新的产品,以及现在的用户规模、保单规模以及保费规模。比起直接面向C端市场,B2B2C的模式让众安在成立之初便快速起量。
但这其中最大的隐忧在于:众安对这些场景方过于依赖,缺乏主动权。这也是众安迄今为止最被人诟病的地方。
根据众安招股书的表述,众安目前非常依赖阿里、蚂蚁金服、携程这样的股东方,这种依赖最显性的体现为“少数平台产生大部分的保费”。2014-2016年间,众安保险通过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平台售出的保险产品分别占同期总保费的99.8%、97.9%、86.5%。
在退运险、航旅险、碎屏险等新型险种之外,众安在信用保证保险这个相对传统的保险产品上也难逃股东方的渠道束缚。据招股书显示,九成以上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是通过其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招财宝和小赢理财——销售出去的。
对合作伙伴的依赖也使得众安在合作中缺乏议价权。众安在一笔保险业务成交之后,大部分的利润几乎都要被渠道吃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如果携程上的航空意外险能卖到20元,那么仅有1.5元是分给保险公司的,携程会吞掉18.5元。”
众安保险与蚂蚁金服的关系亦是如此。众安多个保险产品均依托于蚂蚁金服的渠道,过去三年,其向蚂蚁金服支付的技术服务费分别为2280万元、3亿元和4.3亿元。
不仅如此,众安在与这些渠道方的合作关系中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渠道方与众安的合作几乎都不是独家;另一方面,众安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协议通常为一到两年,对方完全有可能在协议到期后终止与众安之间的合作。
比如,一个业内皆知的事实是,众安保险大股东蚂蚁金服去年又控股了一家财险公司——国泰产险,而蚂蚁在众安的占股仅为16%。众安势必面临核心渠道资源的分流。
不过,陈劲曾对36氪说过:“我们的股东是互联网生态里的大玩家,头部资源谁不愿意要?而且,场景方越大,里面的数据越多,越有助于提升产品定制和定价能力。” 但如今,众安也不得不承认,依赖特定渠道确实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了风险。 爆款保险产品之殇
“退运险这类创新型产品属于保费低、期限短、盈利空间有限且门槛不高的创新类产品,这类产品不能让公司长久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众安保险。所以,即便众安保险靠退运险、延误险、碎屏险等强互联网基因产品迅速打出差异化,但产品的局限性和渠道之困都迫使众安必须走出舒适区。
众安的战略是,“先扩大广度(用户基数和场景覆盖),再扩大深度(从小额向复杂、大额保险产品延伸)”。众安保险战略负责人王敏表示,“大额的产品我们现在已经在做了,最早的退运险目前在整个众安业务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小。”
眼下,众安需要新的“爆款产品”。而成功的爆款产品之于众安的意义,就如同余额宝之于支付宝,以及整个互联网理财市场,是一个新的“破局点”。
理想情况下,这会是个偏大额的产品,产品体验足够好,并且众安不再躲在各个B端场景身后,而是能够直接向C端露出品牌,让用户对众安的品牌产生感知。
车险产品是众安寄以厚望的。据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车险规模达到7000亿,占了近万亿财险市场的七成。作为财险业务中最大一块蛋糕,对车险业务的乐观估计是支撑众安取得高估值的重要基础。
但现实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2015年11月,众安保险与平安保险携手推出“保骉车险”,但其在2015与2016年产生的保费收入仅为51.1万元和372.4万元。在车险业务上的缺位,是一部分投资人对众安的未来产生疑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渠道不匹配、监管不支持,这两大原因让众安在车险产品上做出一个爆款变得困难重重。
延续了众安一贯的思路,保骉车险成立之初便打出“连接一切”的口号,希望通过各类场景连接来实现获客,小米、滴滴等都是它的合作方。一位车险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告诉36氪:“众安在车险渠道上的布局太窄了,渠道类型集中度高,但车险是需要广而散的渠道分发的,因为用户本身就非常分散。” 然而,在各大保险公司大量营销投入的围剿之下,类似腾讯广点通的大流量平台已被巨头们瓜分一空。
另一方面,众安缺乏线下渠道,但车险依然是一个非常依赖线下的市场。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通过互联网售出的车险保费收入为716亿元,约占整个车险市场的十分之一。
更致命的是,一直在追求产品创新的众安,在车险创新上却碰到了监管的边界。
“保监会对车险产品的监管很严格,几乎没给保险公司留下任何创新的空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众安的UBI方案保监会没有批,现在的保骉还是传统车险条款,跟人保的一模一样,而且现在网上没流量,所以没做起来。”
陈劲自己也表示,众安做车险一定要用新方法——定制化,而这则需要等待市场化改革的机会。“定价不放开,我们被束缚住了。” 因此,众安的车险业务要想做大,还需要等待监管解除一些禁忌。而上述车险创业公司创始人对于监管松动的期限预估是“至少3年后”。
不过,众安保险在大额险种上也不是毫无建树,健康险“尊享e生”的创新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可以算的上众安的“小爆款”。在这个产品的推动下,2015到2016年,众安的健康险保费收入从0.13亿增至2.1亿,占比从0.6%升至6.0%。
尊享e生从两个创新维度切中了用户的购买热情:高性价比,高佣金。其中,前者是产品层面的创新,后者是渠道层面的创新。
一位北美精算师在分析过各类健康险产品后表示,尊享e生的设计使其成为同类产品形态下最便宜的。并且,它在销售环节中加入了“分享给朋友便可获得返佣”的机制,引发了产品的病毒式传播。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趋势下,社会化营销会是一个好的思路。
其实,相对于保监会对车险的严格监管,其它保障性保险的创新空间相对要大的多,这是众安可以大胆尝试的区间。但是,产品创新只是制造爆款的第一步,消费者市场对新型保险产品的接受度,以及众安保险自身品牌认知度的建立,都是横亘在众安做出成功的2C大额产品面前的障碍。
“一直以来,在所有金融产品中,保险与人的距离最远。平常使用最多的金融工具是支付,其次是理财,最后才会想到保险。”陈劲告诉36氪。众安自己也明白,要将一款全新的保险产品直接推向C端市场有多难。
而对于在C端建立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性,众安也意识到了。在招股书中,众安表示,“如果我们不能维持或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用户对我们的认知,我们可能无法提升或维持目前的客户基础及保费水平。”
对于保险这样一种用户认知模糊、且主动购买意愿低的产品来说,砸钱营销成了占领用户心智最直接的方式。
巨头保险公司在营销费用上从不吝惜,可以说,他们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据财报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大上市险企在2016年共花费241.61亿元广告费。一位来自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也告诉36氪,平安保险每年都是百度最大的客户之一。而众安显然还没有在广告渠道上进行大规模投入。
众安保险下一个破局点的到来,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在此之前,它勾勒了一个故事——用科技驱动保险产业的升级,赚取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回报。
但归根结底,一家财险公司的业务表现依然要通过保费收入、保单价值和综合成本率等指标来体现。高效、低成本地售卖大额保险是众安绕不开的难题,不砸钱做广告,单靠小额产品能否占领用户心智?不依靠经纪人强推产品,单靠推荐位和网页H5动画能否驱动销售额?这都是众安引以为傲的技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不过,在故事和未来之间,资本市场又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