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强化质量提升,扩大教育交流
1.强化立德树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开展红色、客家、马祖、船政等福建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素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形成良好的家风、学风和校风,提升教育合力。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各地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育推广厦门“校本作业”,泉州“分层教学”,建瓯、湖里、东山“高效课堂”等地的“闽派”教学改革经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3.建立闽台教育合作交流新机制。与省台办签订备忘录,共同开展闽台校际交流合作、青少年学生交流等活动。举办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围绕“生活技能教育”主题研讨,增进感情加深了解。举办闽台中小学生八闽文化之旅夏令营活动,深化“两岸同根同源”认识。2016年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88期,895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中国寻根之旅”,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二、主要成效
1.城乡学校均衡水平明显提升。近五年是福建有史以来学校建设项目最多、建设标准最高、投入资金最大的时期。在农村,中小学成为最美丽的风景,校舍成为最安全的建筑。90%的城区学校、80%的农村学校配建了塑胶跑道。与2012年相比,全省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增幅近1倍,小学、初中分别提高到1465元、2219元;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从0.59下降到0.42,初中从0.46下降到0.37。
2.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全覆盖,100%的中小学接入20M以上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班级数占比达99.7%,基本实现“班班通”;提前一年实现所有中小学教师、中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人人通”。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农村学校辍学率明显降低,生源大幅回流。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学生学业成绩好、课业负担轻。中考全科及格率、单科及格率逐年提高。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艺术展演节目入围比例居各省市首位;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一等奖数和总成绩蝉联全国第一;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总成绩位居全国第四。
4.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大大增强。在农村,家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的变化;在城区,群众关注的教育乱收费、“大班额”“大校额”“择校热”等问题大大缓解。据第三方问卷调查显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满意度从2012年的93.6%上升到2016年的97.2%。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谆谆嘱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内涵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曾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