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教育公平,关爱特殊群体
1.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每年递增随迁子女6~10万人,目前已达10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4,公办学校接收比例多年保持在90%的高位。普遍实行随迁子女电脑派位招生办法,保障入学公平,率先实行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中考、高考,享受当地户籍学生同等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就学的做法,曾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批示肯定。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广三明等地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三房五室”、实施“幸福成长工程”的成功做法,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加强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温暖缺失。
3.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省级以上财政投入1.3亿多元,推进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按普通初中的8倍标准提高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特教寄宿、寄午学生每人每年分别补助3000元、1500元。2.6万名残疾学生拎包入学、家庭“零负担”,每万人口特殊教育在校生数多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五)强化学校管理,注重内涵发展
1.启动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2016年制定“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标准和办法,当年首批评估确认392所学校,强化课程设置、作息时间、评价考试、招生行为、教学用书管理等办学行为“五规范”,促进学校加强内涵管理,提高治理能力,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2.推进强弱校帮扶模式改革。在城区,全面实施“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小片区管理”模式,缓解择校问题。在3/4县市的农村地区,探索实施“职责授权、资源统调、多元扶持、分年评估”的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提升农村薄弱校“造血”功能。依托传统名校,构建56个“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形式的办学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3.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合作运营”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6000多万元,建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福建网龙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不断生成和共享教育资源。依托省级平台并通过“校校通”“班班通”输送到广大农村中小学,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