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厦门,狂风裹挟着暴雨扑面而来。不久前,第11号台风“杨柳”在漳州沿海登陆,厦门瞬时阵风达12级,雨水像泼洒一样倾泻而下。在这场风雨考验中,厦门市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迅速运转,各区各部门第一时间响应,最大限度保障了城市的安全与有序。
近年来,厦门市未雨绸缪,持续完善“1+5+53+535万”应急防御体系,从制度机制到演练培训,再到智慧平台建设,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城市防护网”。
完善制度
“1+5+53+535万”全覆盖
风雨背后,靠的是体系支撑。厦门作为典型的沿海城市,既要防海上风险,也要防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为此,厦门市应急管理局近年来持续修订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做到有章可循、有策可依。
“我们用‘1+5+53+535万’来概括厦门的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厦门市应急管理局防汛处处长林长木介绍,“1”指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5”是船舶管控、城市防涝、地灾防御、交通保障、民生保障五个专业工作组;“53”是市防指的53个成员单位,形成部门主责、多方联动的格局;而“535万”则意味着全体市民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积极参与防汛救灾,共同维护厦门的安全和稳定。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坚持重大灾害必复盘机制。自2022年起,针对“莫兰蒂”“杜苏芮”“海葵”等台风以及今年7月的连续强降雨过程,厦门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均及时组织复盘,查找短板并督促整改,推动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比如,2023年台风“海葵”影响期间全市共有305处积涝点,而今年7月受强降雨影响仅出现42处积涝点,内涝治理效果明显。
同时,厦门在应急处置中注重城乡差异化应对。针对突发性强的强对流天气,我市建立了“快速直达”预警机制,通过高频电话和智慧平台,确保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重点责任单位,实现海上船舶和岸上交通的快速反应。
演练培训
防灾减灾理念深入人心
只有“练”得扎实,才能“战”时不乱;只有信息传得快,才能处置跟得上。为此,厦门市把实战化演练和科技赋能作为提升防御能力的重要抓手。按照“为民办实事”要求,今年厦门市在主汛期前完成了100场镇(街道)、村(社区)防汛防台风转移避险演练和培训,覆盖全市45个镇街和55个重点村居,全面提升基层一线的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培训,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厦门市依托防汛抗旱指挥平台和“厦门汛情直报”小程序,实现灾情险情的实时上报和信息共享。“基层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端即可上传现场情况,指挥部、市区两级及相关部门便能第一时间同步掌握,避免了传统层层传递带来的延迟。”林长木介绍道,“平台已接入城市排水防涝、船舶管控等多个系统,形成‘数据互通、指挥一体’的智慧防汛格局。”
“我们希望通过平台建设,把风情雨情、灾情险情和处置落实情况掌握得更明朗。”林长木说。以此次台风“杨柳”为例,平台实时显示台风路径和强度,市防指及时会商气象、海洋、海事等部门,确保船舶提前进港避风、交通设施安全防护、群众转移安置落实到位。
固强补弱
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林长木告诉记者,面对未来可能更为复杂多变的气象形势,厦门市应急管理局将持续推进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一方面,我们会继续强化易涝点、地灾隐患点等‘老大难’问题的整改,落实‘回头看’制度,确保问题闭环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会加大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推动社会力量、志愿队伍广泛参与,形成防灾减灾合力。”林长木说。
厦门市将不断升级智慧防汛平台功能,完善视频监控调取、数据汇聚和险情处置反馈机制,提升内涝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普及防汛安全知识,增强全民防范意识,真正实现防汛防台风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防汛防台风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林长木说,“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固强补弱,提升防御能力,守护好这座城市的安全与温度。”
(海西晨报记者 傅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