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厦门市粮食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市粮协”)第六届三次会员大会在象屿集团大厦召开,近150名行业代表、嘉宾齐聚一堂,共商产业发展新路径。
从高度依赖外调的粮食纯销区,转变为联通国内国际的粮食中转集散地;“飞地”粮仓遍布多地产粮区,优质粮油品牌矩阵持续扩容;全产业链年交易额稳步攀升……一个98%粮食依靠外调的城市,如何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又实现产业能级的全面提升?
答案就藏在厦门粮食行业的实践中:通过内引外联搭建国内外供应链,破解粮源供应难题;以“飞地”模式锚定稳定粮源,筑牢保障根基;靠品牌培育与全产业链协同,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象屿集团总裁、市粮协会长邓启东表示:“深耕行业,久久为功,市粮协凝聚行业合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厦门在服务国家粮食战略、保障区域民生中彰显特区担当。”
内外联动拓粮源 为纯销区保供助力
在近日落幕的中国国际粮油博览会上,象屿股份全方位展现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实践与成果——扎根黑土建7大仓储物流中心(仓容1300万吨),多式联运年调粮1000万吨,搭数字平台连接32万农户,这些数字为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硬核支撑。年产能翻三倍达到60万吨、4万吨小麦筒库项目竣工……中粮海嘉的智能化工厂也成为厦门粮食加工的新地标。而海隆码头作为厦门唯一进境粮食口岸,去年进境粮食作业量超170万吨、同比增长近4成,各类粮食品种在此集散,为城市粮食枢纽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这些是厦门粮食行业群策群力、共筑粮食安全的生动缩影。厦门粮食安全的底气还源于“外拓粮源、内优加工、数字赋能”三位一体体系的建设。
“十四五”期间,市粮协积极搭桥,组织企业与十余个主产省建立产销协作,每年协调20余场展会、对接会、推介会等,助企拓展东南亚、南美粮源通道,多举措助力外拓粮源;推动“五优联动”全链条升级,落实保供稳价提质行动,以“24小时响应、48小时到位”效率,守护市民“米袋子”量足质优价稳;同时,发挥会员企业厦门同创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云粮网(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力量,为供应链、港口、粮库管理等提供全链条信息化服务,数字赋能助力枢纽建设。
品牌技能双驱动 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企业获得‘中央企业先进集体’‘中国好粮油’‘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等100余项重要殊荣,每一项都离不开市粮协的积极协助。”中粮海嘉(厦门)面业有限公司参会代表的话,道出了厦门粮食企业对市粮协的认可。五年来,市粮协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锚定“品牌+技能”双轮驱动战略,为行业注入强劲动能。
在品牌建设方面,市粮协深耕“厦门优质粮油”品牌提升工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好粮油”“放心粮油”评选活动,2021年至2024年,市粮协共帮助十几家厦门企业斩获国家级奖项,协助20多家厦门企业参评省级“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奖项。同时搭建“甄选粮油一条街”线下推广平台,联动厦门日报等,每年开展10余场品牌推介,让本地优质粮油走进社区、贴近百姓,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技能提升和人才库建设方面,市粮协联合市总工会、市发改委搭建成长平台,累计举办5届职工技能大赛,覆盖粮油质量检验、仓储管理等关键岗位,累计培训职工数百人次。市粮协党支部书记、监事长,中粮集团福建区域办公室秘书长庄恭曦表示,市粮协始终以“促交流、育人才、提业务”为宗旨,通过以赛促学、以训赋能,积极推动建立行业人才库,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才引擎。
搭建政企连心桥 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问题
“翔安粮库三期工程经过两年的顺利建设,将于明年6月竣工、明年9月投用;龙头山库区明年将启动粮食批发市场提升改造。”市发改委一级调研员、储备流通处处长陈重庆说,2026年是实施“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希望市粮协继续为推动厦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成绩的背后,是市粮协多年来的扎实作为。“十四五”期间,市粮协架起政企民沟通的“连心桥”,以精准服务与高效协同凝聚行业共治合力。
在政策协同层面,市粮协主动担当政企沟通纽带。我市首次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时,市粮协深度参与《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规定》的制定与实施;同时牵头开展行业调研,围绕市场发展、品牌使用、采购规范等议题形成多份高质量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在企业服务方面,市粮协建立“会员走访常态化”机制,搭建专属服务平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点对点”银企对接,助力中小企业融资;与多家专业检测机构达成合作,提供便捷服务;提出农产品初加工用电等多个建议,积极为行业发声。行业治理中,积极牵头规范市场秩序,发布《厦门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自律倡议书》,建立品牌维权与咨询机制,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支持。
“市粮协就像‘娘家’,无论是相关领域政策咨询,还是为企业纾难解困,都能第一时间响应。”厦门百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金松表示,市粮协的精准服务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通讯员 傅琳琳 郑少斌 王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