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傍晚,鼓锣下游水系公园灯光璀璨、人声鼎沸,厦门市体育局为民办实事项目——“燃动鹭岛 乐享未来”2025年厦门市全民健身近邻运动会(翔安区)在此火热开展。这场融运动活力、健康理念与邻里温情于一体的运动盛宴,点燃了辖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让“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夏夜热浪。
活动由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体育总会联合主办,厦门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承办,海西晨报社运营,打造了一场集竞技性、科技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盛宴。
据了解,本次近邻运动会设置了“四大特色板块”——全民竞技挑战、AI科技体验、专属运动处方、科学健身指导,一站式覆盖“赛、玩、测、学”全场景。
在最具人气的全民挑战赛区,智慧健身车、手摇车等智能器材一应俱全,居民们踊跃参与“蹬峰造极”“力量循环”“迷你高尔夫”挑战赛等趣味项目。
在“力量循环”项目的器械前,65岁的郑先生正双手紧握把手,摇得飞快,他额角沁着细汗,脸上却挂着轻松的笑意,手臂肌肉在运动中微微起伏。“我天天在鼓锣公园练着呐。”他停下来擦了擦汗,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跑步、打太极是我每天的必做项目。你看这器材又新又智能,抬腿就能来锻炼。”
不远处,李阿姨手里攥着刚赢来的奖品,眼角的笑纹里都盛着喜悦:“这活动太有意思了!本来下班累得慌,这么一玩浑身都松快了!”李阿姨表示,她刚下班就被热闹的人群勾住了脚步,跟着队伍把现场的项目都体验了一遍。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邀请了专业运动处方师坐镇,为市民一对一“把脉开方”,把“体卫融合”落到每一次抬腿挥臂间,保障市民运动安全与科学性;同时,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现场示范科学健身方法,手把手纠正动作、讲解器材规范用法。
活动现场洋溢着健康活力的氛围,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在运动中找到了乐趣。“既出了汗,也交了朋友。”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结识了邻里,生动诠释了“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真谛。
(海西晨报记者 张雅雯 陈丽)
【特写】
小朋友跳绳 跳了147下
“最后十秒!快加速!”AI智能体测区的电子屏上,倒计时正急促跳动,裁判员见状急忙呼喊。正在跳绳的小朋友小汤圆(化名)成了众人目光的焦点,大家纷纷踮脚张望,加油声此起彼伏。小汤圆双手不停挥舞绳子,跳得飞快,她脑袋上的辫子随着跳跃幅度在肩头甩来甩去,辫梢的碎发也跟着飞腾起来。她的粉色拖鞋敲出“嗒嗒”声,混着跳绳划破空气的“咻咻”声,与周围的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热闹。
电子屏上的数字疯了似的往上蹿,135、140、145……小汤圆小脸如熟透的樱桃,鼻尖的汗珠顺着鼻翼往下滑,却丝毫没有放慢速度……“时间到”的提示音刚落,147这个数字已稳稳钉在屏中央。小汤圆猛地刹住脚,双手往腰上一叉,胸口剧烈起伏着,大口喘气,额前的碎发都被汗黏在了脸上。“小姑娘厉害啊!如果穿运动鞋,估计能到170!”大家纷纷为这位6岁的小女孩点赞。
“从去年每天100下开始练的,现在暑假期间每天‘雷打不动’跳500个。”小汤圆的妈妈站在旁边,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向记者说道,“跳绳不仅有趣,能增强体质,还能让孩子少看点手机,一举多得。”(记者 陈丽)
【记者观察】
翔安体育设施建设“在地化”
全市首个村居智慧篮球场位于凤翔街道窗东社区。翔安区文旅局供图
近日,翔安区人民体育场北篮球场维修改造后刚恢复开放便人气爆棚。这个细节背后,是全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系统性突破。记者了解到,2024年翔安区新增的63处运动场地中,既有城市公园里的智能健身房,也有乡村社区的智慧篮球场。目前,翔安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6平方米,已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3.0平方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翔安乡村体育设施的“科技转身”。今年1月底,翔安区凤翔街道窗东社区智慧篮球场正式投用。这是全市首个村居智慧篮球场,由政府招商、咪咕体育共建,不仅配备了电子计时器、智能灯光系统,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场地可视化管理。当村民发现,自己挥汗如雨的场地与CBA赛场“共享”技术基因,运动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硬件升级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体育文化的觉醒。窗东篮球队在各级赛事中的辉煌战绩,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凝聚社区的精神图腾。这种文化认同,在7月22日举行的第三届“和美乡村杯”篮球联赛的火爆场景中得到印证——107支乡村战队为荣誉而战,他们争夺的不仅是奖杯,更是对乡土文化的现代诠释。
翔安的探索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从鼓锣水系公园的智能健身房到窗东社区的智慧篮球场,每个项目都深植地域特色。这种“在地化”策略,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建设,又让体育设施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正如窗东社区老人所说:“看着孙子在智慧球场训练,就像看到当年自己在泥地上打球的影子。但这次,我们的故事能被数据记录,被外界看见。”(记者 陈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