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26日讯(闽南网记者 苏毓茹)26日,记者从泉州市观鸟学会获悉,继斑胸滨鹬被正式记录为泉州第407种鸟类后,小滨鹬经复核确认也纳入当地鸟类名录,至此泉州已记录鸟类种类更新至408种。两次珍稀滨鹬的发现,不仅接连填补泉州鸟类记录空白,更持续印证了泉州市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黄金驿站”的重要生态地位。
斑胸滨鹬现身惠安湿地 成泉州第407种记录鸟类
斑胸滨鹬的发现,始于一场跨区域的信息联动。此前,外地鸟友在观测中偶然捕捉到该鸟踪迹,得知此消息后,泉州市观鸟学会成员连炳新立即循线索前往,最终在惠安县稻田湿地区域,成功拍摄到这只“远方来客”的清晰影像。经学会专家团队复核,斑胸滨鹬正式成为泉州鸟类家族第407位成员。
斑胸滨鹬属于体型中等的滨鹬种类
泉州是斑胸滨鹬迁徙途中补充能量的理想补给站
“斑胸滨鹬的行踪不容易追踪,能发现它很幸运!”连炳新感慨道,此次发现既离不开全国鸟友间的信息互通,更得益于泉州湿地生态的持续改善,正是良好的栖息环境,让这只“跨半球旅行者”愿意在此停留。
斑胸滨鹬属于体型中等的滨鹬种类,其最易辨识的特征是橄榄色腿脚,胸部密集的深色条纹与纯白腹部形成鲜明分界,飞行时还能看到模糊的白色翼带。更特别的是,雄鸟在繁殖期会膨胀喉囊用于求偶展示,被观鸟爱好者称为鸟类界的“氛围大师”。
在迁徙路线上,斑胸滨鹬堪称“长途旅行者”,它们繁殖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的北极湿地,冬季则一路南飞至南美洲、大洋洲。在迁徙过程中途经中央北美洲,最终抵达南美潘帕斯草原过冬,少数种群则选择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泉州的湿地滩涂,正是它们迁徙途中补充能量的理想补给站。
石狮稻田意外发现 小滨鹬刷新泉州鸟类名录
今年8月早稻收割后,泉州市观鸟学会成员Moya在当地稻田区域观测时,意外发现一只混在红颈滨鹬群体中的小滨鹬。“早稻收割后的稻田里,积水和散落的稻谷成了鸻鹬的‘粮仓’和适宜的栖息环境,是观测秋迁鸻鹬的好地方。”Moya回忆,小滨鹬体型小巧,混在鸟群中难以察觉,“能精准识别并记录下来,算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收获”。此前,作为滨鹬家族的代表性物种,小滨鹬始终未出现在泉州鸟类名录中,此次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小滨鹬
小滨鹬的显著特征是细长的黑腿和尖端细腻的喙
小滨鹬是滨鹬家族中的“小个子”,体长仅12至14厘米,体重17至44克,翼展28至31厘米。它的显著特征是细长的黑腿和尖端细腻的喙,羽色还会随季节变化:繁殖期成鸟头部、颈部两侧和上体带鲜艳的锈橙色,夏季中期至晚期最为明亮;非繁殖期则趋于朴素,上体淡灰褐色点缀深色斑点,脸和下体呈白色;亚成鸟背部还带有整齐的细白色条纹。
和斑胸滨鹬一样,小滨鹬也是典型的迁徙性鸟类,每年春季从南方越冬地北迁北极苔原繁殖,秋季南下返回温暖区域。泉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成为它秋季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点之一。
“斑胸滨鹬对栖息地的水质、食物丰度要求严苛,它的现身直接证明泉州近年来湿地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此外,小滨鹬选择在石狮稻田停留,也得益于早稻收割后形成的“人工湿地”,残留的稻谷提供充足食物,积水区域满足栖息需求,让这片稻田成为秋迁鸻鹬的“临时驿站”。
目前,中国记录的鸻形目鹬科滨鹬类鸟类共20种,泉州市已记录红颈滨鹬、斑胸滨鹬、黑腹滨鹬、弯嘴滨鹬、红腹滨鹬、青脚滨鹬、勺嘴鹬等15种,占比达75%。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泉州在全国滨鹬分布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印证了泉州滨海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黄金驿站”的价值。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石狮湿地及惠安、晋江、南安等地,拥有滩涂、河口、稻田等多样生境,为滨鹬等水鸟提供充足食物与安全停歇地。
近年来,泉州通过退塘还湿、栖息地修复、生态补水和人为干扰管控等措施,湿地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珍稀候鸟在此停歇、越冬,吸引了国内外的观鸟者与科研人员。公众保护热情不断高涨,推动观鸟社群壮大与科普教育深入,形成了生态保护、公众参与和科研监测的良性循环。(泉州市观鸟学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