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具身智能专业赛成果在厦发布。
昨日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一场“秀”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机器人灵活地识别、抓取、搭叠起色彩各异的积木,完成了一个精巧的结构;一排机器狗随着音乐节奏整齐划一地做出踏步、转身、后空翻等动作,其平衡性与协调性引发阵阵掌声。
这是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具身智能专业赛成果发布活动的现场展示区。在这些充满趣味的演示背后,是一个正在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全新赛道——具身智能。
所谓具身智能,是指智能实体(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2025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技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赛事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度把脉与生态构建的尝试。透过现场的技术演示、权威专家的研判以及一系列重磅成果的发布,一个清晰的信号得以传递:中国的具身智能产业正在告别早期的“分散探索”,转向以标准为牵引、以场景为导向、资本与政策协同驱动的“系统竞赛”。
覆盖多元应用场景
22支优秀团队突围
首届具身智能专业赛今年7月启动,最终,22支优秀团队脱颖而出,覆盖“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创新”与“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创新”两大赛道。
“我们的项目就是给机器人装上大脑。”来自深圳的枢途科技此次拿下了初创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副总经理程润清表示,企业拥有最新技术,可以从视频里提取具身智能的训练数据,“这相当于为具身智能行业打开了新的数据来源渠道,助力这一领域迈向千行百业。”
本次活动的一大看点,是东道主厦门展示出的系统性产业布局雄心。它并非简单地举办一场比赛,而是意在构建一个“科创+大赛+基金+基地”的完整生态闭环。
从22支优秀团队来看,项目覆盖工业制造、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多元场景。今年2月才成立的灵御智能获得了初创组优胜奖,其联合创始人李章晶的感受很直接:“赛事带来了曝光度,有助于对接投资机构,减少试错成本。”
科创+大赛+基金+基地
厦门打造产业培育“闭环”
赛事本身是“选种”和“育苗”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后续的“灌溉”与“成长”。活动现场,由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工信部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长三角中心等牵头的“厦门自贸领航智行未来创业投资基金”正式亮相。
“基金目标规模10亿元,将用于支持获奖企业或项目发展,推动大赛成果转化落地。”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透露,该基金将重点投向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项目。这意味着,优秀的项目有望在厦门就地获得资本支持。
同时,具身智能孵化加速器的揭牌,则旨在解决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的研发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难题。通过大赛发现好项目、通过基金投资好项目、通过基地孵化好项目——这一组合拳显示了厦门希望将赛事带来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驻留的清晰思路,旨在打造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企业孵化的产业培育闭环。
昨日,赛事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鹏瑞教授张晓平,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等行业权威专家,围绕具身智能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行业提供前沿视角与落地方法论。
从“炫技”到“实用”
产业寻求落地“度量衡”
具身智能是个全新的领域,其产业化路径尚待探索。一个核心的挑战在于,如何评估一个具身智能系统的真实水平?它是否具备了真实场景中可靠工作的能力?
本次活动发布的两项关键成果——《具身智能产业图谱(2025年)》与《具身智能评估体系》,正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为产业提供“导航仪”与“度量衡”。
《具身智能产业图谱(2025年)》系统梳理了从底层的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到上层的产品服务与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条。这有助于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清晰地看到产业全貌,避免盲目投资,也使得初创企业能更精准地找到自身在生态中的定位和上下游合作伙伴。
而更具实质意义的是《具身智能评估体系》。该体系从系统研发支撑、智能系统技术、系统集成、系统应用,设立了一套可量化的技术标准,为产业提供统一“度量衡”。该体系不仅给出具身智能能力建设的清晰路线图,更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的统一技术语言。
一位与会投资人表示:“这至关重要。过去我们看项目,很难用一个标尺去衡量一个做工业臂的机器人和一个做家庭陪伴的机器狗孰优孰劣。评估体系的建立,意味着行业开始有了统一的‘技术语言’,降低了投资决策和市场交易的成本,是产业走向成熟的基础。”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高菲 康潇潇 图/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