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人鲜少的深巷,探索充满历史的门牌号,解读老建筑留下的历史故事。这个暑期,“走街串巷”的旅游成为不少游客的新体验。借助“街巷游”,厦门盘活历史文化、非遗体验、特色建筑等资源,催生各类深度游新玩法。
打卡街巷 寻找厦门老味道
中华街道可以说是“街巷游”的鼻祖,但游客们已经不满足于欣赏中山路主街的繁华景象,藏在深处的小巷成为他们探秘中山路、了解地道厦门味的最新打卡地。
“太有意思了,这条小巷子叫‘担水巷’,因为厦门是一个海岛城市,以前水资源匮乏,市民们的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于水船的供应,到水船需要经过这条巷子,所以巷内居民大多以担水、卖水为生……”游客赵女士宛如一个老厦门一般侃侃而谈,而这些都是厦门朋友告诉她的,她还打卡了打铁头刀街、菜妈街等。“打卡这些小巷子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店。”赵女士说。
像赵女士一样通过走街串巷了解厦门的游客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众多游客分享了自己在街巷中寻找老厦门的体验。除了中山路,中山公园附近北门外街、华新路等也是外地游客探索厦门老街区的热门线路。集美大社的街巷同样受游客青睐,这里不仅可感受市井喧嚣,还可邂逅集美学村的浪漫。
公益研学 探寻厦门历史文脉
街巷游不仅是外地游客寻找城市烟火气的新玩法,也催生了相关的公益研学主题游。
暑假期间,中华街道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街巷游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厦门历史文脉。国家高级导游员洪海樵是研学活动的带队老师,他告诉记者,活动打造4条主题线路,将鹭江宾馆、侨批展厅、黄则和花生汤店、第六菜市场、“城记·中山路”展示厅等融入其中,还加入龙舟模型制作、南音、皮影戏、茶桌仔等体验活动,以此调动大家探索城市街角的热情,也提升他们对于厦门的文化认同和城市情怀。
走街串巷归来,孩子们收获满满。“通过导游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厦门有那么多名人来过,郁达夫还住过中山路的天仙旅社。”参加相关研学活动的小朋友刘希辰说。
提升服务 给游客更多选择
街巷游升温,映射的是游客对于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渴求。如何以厦门建筑、历史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深化街巷游,打造更多特色产品?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老街建筑研究专家曾谋耀建议,相关部门可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公益游的方式提升民众对于厦门历史文化的知晓度,例如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试点,打造经典游览线路的同时设置固定宣传点,让更多游客知晓并参与公益文化游览服务。
从事定制游的张磊认为,街巷游这一新玩法的精髓在于探寻历史文脉,因此更需要专业的讲解,建议加强对于导游团队的相关培训。张磊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相关文旅产品并不多,建议打造更加成熟的街巷游产品、推广街巷游定制产品等,让游客有更多选择。
(海西晨报记者 陈翠仙 胡毓娇)
【相关新闻】
博物馆成“文化消暑”热门地
这个暑期,厦门各大博物馆凭借丰富的特色展览和互动活动,成为市民游客“文化消暑”的好去处。记者从厦门市博物馆获悉,7月以来,该馆参观人数累计已超10万人次,相关活动还火上了央视。
今年暑期,厦门市博物馆推出的系列文化体验活动深受青睐。全国首个原创沉浸式喜剧剧本游《厦博有戏?闽南往事》创新展览形式,以“喜剧为壳、文化为核”,将闽台民俗陈列馆变为“可看、可玩、可感”的动态剧场,自7月19日首演以来反响热烈,首周预约爆满,现场观众超500人,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个多小时。
近日,市博物馆还对剧本游进行升级,推出“喜剧加戏曲”双体验活动,观众可在看完喜剧后,前往石雕广场免费欣赏闽南戏曲表演,包括经典折子戏欣赏、戏服体验、与演员合影等环节,旨在打造室内外沉浸式文化体验闭环。
除了剧本游,市博物馆的“国家宝藏”特展人气也持续攀升,林觉民《与妻书》等6件国家一级文物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博物馆配套开展社教活动,深入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市博物馆统计,7月以来,该馆参观人数累计超10万人次,获得央视2套关注。
此外,华侨博物院暑期展出的“华侨华人展”“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境外华裔团体数量较往常有所增加。许多华人华侨将此处作为文化寻根的重要场所,通过展品了解祖辈奋斗历史。华侨博物院还策划“赤子功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在厦门多地巡回展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珍贵历史。
(海西晨报记者 叶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