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主爬楼的楼梯清洁机器人;提醒并指导老人吃药的用药陪伴助手;利用AI技术,辅助听障学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这些实用的创新项目,出自2025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选拔赛。
7月4日-7月6日,2025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选拔赛迎来决赛,18支经过选拔晋级的创客队伍齐聚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同台比拼。经专家评审,“洁净攀登者”“魔镜”等六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大赛前五名项目将代表厦门分赛区参加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2025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鼓励参赛选手应对人工智能的新趋势,开发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社会数智化转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厦门分赛区选拔赛于今年6月启动,吸引来自71所学校的277支团队,共1342人报名参赛,其中,中美青年组成的创客团队有6支。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始创于2015年,是中美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旨在通过竞赛为中美两国青年搭建跨文化的共创平台。大赛由教育部主办,厦门分赛区活动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厦门大学承办,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提供支持。
48小时“极限挑战”
让创意落地
此次厦门分赛区决赛以“48小时创客马拉松”的形式进行,创客们齐聚一堂,争分夺秒,经过48小时的思维碰撞,将创新的技术想法实践落地,变为产品雏形。
现场,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宋勃翰和组员们,围着一张婴儿床反复讨论、调试设备。这张看似普通的婴儿床,其实藏着高科技——搭载了一套哭声识别与情绪理解系统,能“听懂”宝宝的不同需求。
“我们叫它‘智能婴儿床’。”宋勃翰介绍,这个项目他们已经研究了近一年。团队基于婴儿啼哭数据集,训练出AI模型,能够识别饥饿、尿湿、困倦等六种常见需求信号。“这次比赛的消息一出来,我们就决定来试试看,希望在48小时的高强度开发中完成新版本的迭代。”
宋勃翰说,大赛不仅为其搭建了挥洒创意的平台,更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参与比赛的创客来自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数字媒体等不同方向,大家一起讨论、分工,彼此启发,这种经历非常难得。”
以赛代训 导师全程护航
大赛突出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为各支创客团队配备了专业导师,从技术建议到项目思路优化,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这是一群‘眼中有光’的青年创客,他们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可落地的产品或者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赛导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洪歆慧对参赛项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她说,不少参赛项目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兼具科技感和人文关怀。
在洪歆慧看来,“优秀的创客项目不能只是靠堆叠技术‘秀肌肉’,而应该从实际需求出发,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以赛为媒 孵化创新项目
今年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选拔赛举办的第十一个年头。十一年来,大赛不仅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也孵化出多个富有潜力的创业项目。作为大赛支持方,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持续陪伴创客成长,为获奖项目提供创业空间载体、资源对接等服务。
厦门智创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卢乐成,便是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青年创客代表。2015年,身为结构工程师的他,通过参加大赛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并由此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如今,卢乐成创办的公司已在陶泥和混凝土3D打印设备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参加大赛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卢乐成感慨。
(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雷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