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七届海峡论坛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的“第二十届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昨天上午举办。大会由中共厦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
二十年前,厦门首办台湾专业人才对接会,开启了两岸人才交流新篇章。多年来,厦门紧紧把握中央赋予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承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使命,充分发挥对台特色和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两岸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对接会共吸引近80家用人单位、14家台青双创基地、5家政策咨询机构,以及300余名台湾人才参与(其中专程从台湾地区而来的百余人,大陆台湾专业人才、在厦及周边地区高校台湾大学生约200人),规模为近年最大,参会人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及以上占32%;青年占比约8成。从所在行业及专业看,主要有电子机械、运动休闲、广播电视、企业管理、观光、医疗护理、工业设计、化学工程、金融证券、国际商务、服装、食品等。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大会推出了重在实效、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涵盖现场交流对接、惠台人才政策宣讲、台青在厦就业创业经验分享、大陆就业创业适应性培训、厦门重点产业企业参访等一系列环节。对接会回顾了二十年来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主要成果,见证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走深走实。
致力两岸人才先行 打造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二十年筑路架桥,台湾人才对接会已经成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共同成长成才、强化感情连接的重要平台,也给有志来大陆发展事业的台湾青年提供了舞台和机遇。
伴随厦门加快推进“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此次对接会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机械装备、软件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生物医药、文旅创意、新材料、金融证券、教育培训、影视媒体、纺织服装等行业表现出对台湾人才更为迫切的需求。参与现场对接的用人单位不乏我市知名企事业单位,如厦门医学院、厦门市口腔医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厦门市音乐学校以及建发集团、厦门航空、翔业集团、安居控股集团、诚益光学、太古飞机、普瑞思精密工具、友达光电等,提供全职和实习职位250余个,需求1300余人,平均薪资达1.2万元,岗位需求涵盖人工智能、设计研发、工程技术、现代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培训、财务运营等专业型人才,与参会台湾人才适配度较高,展现十足诚意。
“我们这次提供了外贸和设计相关的岗位,薪资从7000元至20000元。”厦门莱恩迪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行政经理陈燕燕告诉记者,公司主要做跨境业务,对英文能力要求较高,去年招了一名台湾员工做外贸业务员,表现很优秀,“她成为公司的优秀新人,肯吃苦,语言能力也不错。”
厦门工学院带来了诸多教师岗位,包括AI教学部、外国语学院、国学院等不同岗位,常规引进的教师薪资水平一年能有20万到25万元,“根据专业、能力,薪资可以适当浮动。”厦门工学院人力资源处师资专员池妍萍告诉记者,目前有两位台湾教师准备正式入职,希望能招聘更多台湾人才,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
针对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发展的需求,本次大会设立了台青创业基地对接专区,邀请海西MCN两岸青年三创基地、启达海峡双创基地、台青创客家、聚融壹家、云创智谷、一品创客等台青双创基地参与对接,提供创业资金、资源、人才、法务、政策咨询等支持服务,为台青来大陆就业创业搭建桥梁、提供载体,吸引不少台湾青年的目光。
青年群体在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中作用独特。为了提高本地高校台湾大学生留厦就业率,主办方重点携手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及闽南师范大学等台湾大学生较为集中的高校共同发力,组织发动近百名台湾大学生现场参会。今年以来,市人才中心还设立“台生就业服务专窗”,完善政策咨询、岗位推荐、补贴申请等“一站式”服务,通过本地高校招聘活动设立“台生对接专区”,搭建厦门人才网“台湾青年招聘专区”等系列举措,为常态化推动台湾青年参与两岸交流和融合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支持。
落实落细同等待遇 共享高质量发展机遇
我市为台湾人才提供的“同等待遇答卷”同样引人注目。为了更好地吸引、留住台湾人才,让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干成事业,相比全国同类城市,厦门对台湾人才扶持力度始终保持领先,各类优惠政策和制度不断优化细化,全面覆盖台湾高端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创业青年、大学生等来厦创业就业、实习实训的人才,涵盖了创业就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台湾人才在厦工作生活福祉更实、未来更好。
对接会上,市人社局相关业务负责人还具体介绍了我市有关就业创业的惠台政策和支持、服务举措,并专门举办了厦门市第十一批台湾特聘专家(专才)颁证仪式,此批共有53位台湾人才入选。
对接会还特地邀请了湖里区委台办、海沧区委台办、思明区台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国联通等到场提供“一对一”咨询解答服务,并印制了《一图看懂厦门市台湾人才政策》等人才快捷服务指南,方便广大台湾同胞快速了解厦门一揽子台湾人才政策。
据悉,依托“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厦门在全国率先推出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至今已累计评选722名台湾地区人才。创新开展两岸职业资格直接采认工作,现已发布实施103项台湾职业资格采认清单,包括医师、教师、通信技术、建筑师、社会工作师、电脑软体设计、重机械修护技术士等,并出台大陆首部此类地方性法规予以保障,目前,已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235人,切实打通台湾人才在厦职业成长通道,为台胞来闽就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为切实增强台湾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厦门拿出“真金白银”。先后推出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博士8万元/人、硕士5万元/人、“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或世界最新排名前200名大学3万元/人、其他高校应届本科1万元/人)、台生实习见习补贴(给予实习见习补贴2491.5元/月和租房补贴500元/月);为来厦求职或见习实习的台湾大学生提供最长达12个月的免费“一张床”住宿;设立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为创业台青提供最高15万元启动资金和最长3年场地租金补贴,累计孵化超120家台青企业。在厦创业的台湾青年,本人及所聘用的台湾青年还可同等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同时,鼓励台湾各类高端人才参评省、市高层次人才、省“百人计划”、厦门“双百计划”,对入选人才予以优渥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拉近距离加深了解 人亲土亲加速情感融合
融合发展,纽带在“情”。多年来,我市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同时,在拉紧情感纽带,促进心灵契合上铆足了劲,为促进厦台深度融合、就业畅行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让更多台湾青年深入了解大陆,开幕式现场,主办方特地邀请厦门独甪兽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国铭,厦门航空客舱部台鹭班长、乘务长陈于萱,爱睿思(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黄竑铨向来大陆追梦的台湾青年们分享他们在厦就业创业的奋斗故事和宝贵经验,增强台湾人才来厦情感认同和发展信心。
“大陆市场非常广阔,我看到了很多机会,大陆的眼光和视野早已迈向了全世界。我建议台湾同胞多来这里看看,主动拥抱大陆快速发展的节奏,厦门可以成为台湾同胞的逐梦之地。”黄竑铨表示。
贴心的是,早在5月16日台湾人才抵厦当天下午,主办方就举办了“台湾人才大陆就业适应性培训”。围绕台湾人才登陆后可能面临的职业发展相关情况进行引导,针对台湾人才的知识结构、语言优势及特质特点,帮助他们挖掘自身优势,了解大陆就业环境及热点就业岗位,建设就业心理预期,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建议,以便更加平稳转换职业赛道,融入大陆工作生活。
针对台湾人才职业特点及就业意向,主办方精心选取了火炬管委会、海沧厦门生物医药港、海西MCN产业基地、咪咕新空文化科技等我市重点产业企业参观交流,增进台湾人才对我市城市建设成效和产业发展环境的了解。
【链接】
回首来时路 台湾人才交流二十年缩影
二十年来,厦门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不断畅通交流渠道、释放政策红利,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更是成为台湾人才了解大陆、登陆筑梦圆梦的前沿窗口,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已举办的19届台湾人才对接会吸引约2300家次厦门及周边重点企业参加招才引智,超过6000人次台湾人才跨海对接。根据就业登记系统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共有8021人次台湾人才通过各种途径在厦门实现就业。(厦门日报记者 何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