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路交通
涉水用船,过河架桥,与陆路交通民俗一样,泉州的水路交通民俗也很古老。
船在古代又称舟,其发明者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早在先秦文献中已经说法不一,荒远难稽。古代泉州的造船业相当发达,唐朝时己是福建的两个造船中心之一,至元朝更名晋全国四大海舶造船基地之列。但自古以来,泉州人主要是把船用于货运和捕鱼,用于客运的较少,故宋代惠安人谢履才会在他那首有名的《泉南歌》中吟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年造舟通异域。”1974年后诸港出土的那艘宋船即为实证之一。在泉州人行旅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倒是桥,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II《津梁志》曰:“古不称桥,梁即桥也。文王造舟为梁,后人遂有比舟以渡之法。然近者以多舟联之,远者仍以孤舟泛之。”如此说来,桥梁的出现在于舟之后。泉州的桥梁架筑,在唐代及其前朝以木桥为主。但木桥难以适应本地区多雨、湿润、多台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故建桥材料逐渐易木为石。泉州的石桥构筑以宋代为盛,见载于清乾隆《泉州府志》的达110座之多,这与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有关。其中与隋代赵州安济桥并列,作为我国古代南北桥梁代表的万安桥(今称洛阳桥),采用了今人所谓的“筏形基础”技术,被桥梁专家认为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有“天下元桥长此桥”之称的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则为中世纪世界最长的石桥。泉州宋代的桥梁建筑,在世界桥梁史上创造了两个第一。民国初年起,为适用汽车交通,主要公路桥逐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本世纪80年代又增筑铁路桥。
为利行人小憩并避风雨,泉州内地的要津之处,在古代还建筑有廊屋式风雨桥,如德化县的惠政桥,永春县的通仙桥,安溪县的瑞云桥等,数量以德化县为多。桥中两侧设长条坐椅,以借行人歇脚。廊内雕梁画栋,饰以精美的花卉龙纹等图案,附属构筑有青石浮雕、碑记等,使满面风尘的行人赏心悦目,倦意顿消。
泉州习俗好义,凡当地兴建大事,及寻常施舍,虽家非素封,亦耻居人后。在泉州建桥史上,有两部分人的表现十分积极。一是僧人。佛家以桥梁居人福田之一,故翻开泉州旧修的府县志,由僧人修建的桥梁比比皆是,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南宋名僧道询(惠安人),一生修建桥梁二百多座。二是华侨。泉州华侨在家乡修建桥梁的事各县都有。李士祚和李俊承于清光绪年间和民国12年(1923年)先后捐修泉永通道上的通仙桥,使这座八百多年的古桥得以完整保留。新中国成立后,各县华侨修建桥梁的事例更多,其中以安溪县较为突出。华侨修建桥梁的善举,对泉州侨乡交通条件的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
泉州历代桥梁的修建,还对泉州其他民俗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例如在精神民俗的民间口承文学方面。泉州人自夸经验丰富,见识比人高,就说:“过桥较多于你行路。”形容个子粗大的人,则说:“站起来东西塔,躺下去洛阳桥。”泉州还有不少与建桥有关的民间传说,如洛阳桥、金鸡桥、娘仔桥等,其中以洛阳桥最为著名,几乎全国皆知,并且被搬上舞台,在高甲、梨园、莆仙、闽剧以及京剧、豫剧、汉剧、湘剧、徽剧等地方戏曲中,都有《洛阳桥》这一传统剧目。人们甚至认为,桥梁的架构、道路的畅通,还与当地文事的兴盛、人才的崛起有直接关系。如南安县古代流传有“金溪通人行,状元方始生”的诫语。后来泉州出了第一个状元梁克家,人们即指称为讖语之应,并把金溪始建浮桥通人行的时间由北宋的宣和年间(1119--1125年),后推至梁克家出生的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以与讖语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