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雕刻工艺传承1600多年,精美而优秀的作品,遍布国内外众多大城市。
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马丁·路德·金的雕像、王永庆石雕像和浮雕像、金门郑成功雕像……近年来,随着多个名人雕像的落成,惠安石雕的美名继续漂洋过海,在世界各个角落传播着泉州这项传统工艺的美名。“惠安石雕”,成功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多大型、复杂的石雕制作在惠安工匠手中迎刃而解。中国雕塑界的泰山北斗、钱绍武老先生高度赞誉:“惠安石雕传统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惠安县委常委蒋向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由衷地说:“这是惠安雕艺独有的技术和水平。”
然而,在热烈的掌声背后,一场危机正引起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产业附加值不高,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高额设计创作费用落入他人囊中。
记者采访了解到,惠安很多企业与设计院、高等院校、名家大师形成松散型的合作关系,接单后,由设计者完成作品创作,惠安企业再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安装等。
由此绘就的“微笑曲线”链条中,本土石雕业处于曲线中间,主要扮演着“加工、代工”的角色,将利润最大的一块——研发、设计拱手让人,高额设计费自然也就落入旁人手中。
究其原因,是本土的石雕创意、研发、设计人才十分紧缺!
此前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惠安1300多家石雕石材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在制造、加工环节裹足不前,无法将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揽入囊中,限制了很多石雕企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化存在不足。
同时,惠安石雕整个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从事研发、设计的人才却为数甚少;并且,受制于工作条件,许多年轻人放弃了祖辈留下的石雕技艺,产业传承颇有障碍。
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必须强化惠安石雕研发、设计、创意人才的培养。
一场主动调整、克服危机的大戏正在“中国雕艺之都”轰轰烈烈地上演,方略是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
记者了解到,当地成立石雕石材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作指挥部,从制订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到拓宽市场,酝酿一场“自内而外”的内生性变革。
蒋向群认为,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变革最为关键,其中,需要形成一支从研发、设计到雕刻、安装,再到展示、营销的人才队伍,尤其要注重培养最为紧缺的创意、研发、设计人才。
为了培养产业接班人,惠安开始了积极的探索:筹备成立泉州市石雕石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自动化设备,改善工作环境;举办雕艺节和研讨会,促进企业、工人往艺术化、高端化道路发展,培养更多大师;优化创业居住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一流雕塑、雕刻名家大师;依托职校开设雕刻工艺专业,谋划建设雕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