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惠安石雕沉在“微笑曲线”中间
企业界有条“微笑曲线”,曲线中间是制造,附加值低;两头分别是研发和营销,附加值高。而在石雕产业链中,惠安石雕企业明显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附加值较高环节特别是研发、设计则让给了别人。
荣耀:千年石魂流淌雕刻中
若有心盘点一下世界各地竖立的惠安石雕名作,你会惊叹于它总数之多和分布范围之广:耸立于深圳万福广场高达19.99米的龙柱、湖南长沙橘子洲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主干道上的雕龙刻凤牌坊、台湾工商界泰斗王永庆石雕像和浮雕像、金门郑成功雕像、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的郑和雕像……惠安石雕的印迹已经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南京中山陵、西安兵马俑陈列馆等建筑的大型石雕工艺,几乎都有惠安石雕的贡献。
1600多年前,惠安的能工巧匠将精湛技艺雕刻在留存后世的作品上。历经传承创新,惠安石雕已从发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雕刻艺术中脱颖而出,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
如今,惠安雕艺发展了“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瓷雕”五大雕刻品类,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微雕”六大雕刻手法。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惠安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核准注册。
2010年,惠安(含泉州台商投资区)石雕石材产业实现产值143.14亿元,完成增加值47.37亿元,占惠安GDP的11.86%,成为产业支柱,全年出口交货50亿元。
尴尬: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说着英语、意大利语、格鲁吉亚语等诸多外语的艺术家们齐聚惠安切磋雕刻艺术,这是10月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暨“荣发杯”石雕大奖赛上的盛况。
“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石雕技术,有世界上最好的工匠。”来自印度的雕刻艺术家SubbannaGopinath对惠安雕艺赞不绝口。
然而,盛赞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尴尬:参赛选手的助手大多是惠安雕艺工人,他们的工作赢得了参赛艺术家的认可,但作品的知识产权却是属于艺术家的。豪翔石业的广场摆放着两届雕艺节的获奖作品,惠安县石雕石材同业公会会长、豪翔石业董事长蒋细宗说:“这些石头不值钱,但是复制一件作品就要两万元,因为选手拥有作品的自主知识产权。”
“有匠无师”、“匠多师少”的现象,是整个惠安石雕产业面临的尴尬境地。
在那些蜚声世界的城市雕塑、名人雕像等大型石雕作品中,绝大多数设计者都是著名设计院、高等院校、艺术大师等,惠安石雕企业主要负责雕刻、安装等环节。
“高额的设计费都没赚到,企业赚的是辛苦钱”,一位不愿具名的石雕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不少作品上甚至没有雕刻、安装企业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