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把设计、制作、营销和市场都留住
千年工艺、百亿元产业,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戏正在上演,人才与创新是其中的关键词。“一旦设计、制作、营销、市场都在这里,这个产业就壮大了”。
转型:
三招壮大研发设计队伍
“研发、设计、雕刻、展示、营销,惠安石雕需要一系列的人才。这其中尤以创意、研发、设计人才最为紧缺。”在蒋向群看来,正在制订中的《惠安县石雕石材行业发展规划(2011—2020)》就是要让整个产业“走上集聚化、规模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他认为,培养此类人才有三方面途径。
一是把工厂一线优秀工人培养成大师。为工人创造成才条件,通过实战历练、雕塑理论学习、参加研讨会和大赛等,让他们在国家级、世界级的层面参加竞争,积累经验、提高水平,申报各级工艺美术大师。
二是鼓励年轻人、工人报考雕塑、美术专业。让这些专业学生到惠安创业,扎根本土,与本地雕艺相结合,成为设计与雕刻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引进国内外大师名家。营造良好的创业居住环境,邀请国内外一流雕塑家、工艺美术大师到惠安创作,成为惠安石雕产业的“设计院”、“智囊团”。
蒋向群对未来充满信心:一方面鼓励大师创作,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另一方面极力改善和提升现有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市场集聚,扩大规模效应。产业壮大了,附加值提高了,工作也就更加体面,对人才就更有吸引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将进入良性循环。
创新:
成立联盟攻关数字化生产
“要依靠科技进步。”蒋向群认为,要提高产业的吸引力,必须研发专门的数字化设备,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生产污染。生产第一道工序就交给机器,精雕环节再采取手工雕琢,或者说,批量的产品用机器生产,限量版的艺术品则由大师操刀。
令人欣喜的是,再过不久,有10多家企业参加的泉州市石雕石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将成立,形成5个技术小组:吸尘设备研发小组、墓碑生产自动化设备研发小组、雕刻自动化研发小组、循环利用研发小组、管理创新研发小组。
惠安县科技局局长江奕春告诉记者,吸尘设备研发小组拟研究小件雕刻固定式吸尘设备和大型石雕车间的移动式吸尘设备,预计2011年12月—2012年4月份解决墓碑、建材生产固试吸尘器定型生产推广;2012年6月计划实施雕刻工序移动式吸尘设备研究。雕刻自动化研发小组预计2012年10月份平面雕刻机完成试验投入使用,立体雕刻(圆雕)机械预计于2012年底争取生产出样机试用。
此外,还将引导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开展石粉、废水综合利用。
培养:
考虑开办雕艺职业院校
位于东桥镇的惠安开成职校里,十几名学生正在练习制作影雕——这是他们踏上雕艺殿堂的第一步。
去年,该校开设了雕刻工艺(石雕与木雕方向)专业,招了18名学生,今年招了24名。校长王灿彬认为,这个专业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工艺美术师,二是石雕企业管理人才。“目前主要是打基础,恢复性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把专业办好了,学生多了,才能谈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更宏伟的人才培养蓝图开始形成轮廓,惠安依托职校办好雕刻工艺专业,依托劳动技能培训对工人进行短期定向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开办雕艺职业学校(学院),目前惠安已在开展关于建设雕刻学校和培养雕艺人才的课题研究。
与此呼应的是企业、大师设立的“大师工作室”,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或者学院导师制的形式。黄泉福认为,“一位师傅最多同时带10名学生,五六名最好”,这种形式下,师傅会更严格,徒弟能学到更多东西。日前,惠安刚表彰了一批“雕刻世家”,并举行工艺大师收徒拜师仪式,意在塑造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希望未来,每个龙头企业都能成立大师工作室,爆发出团队研发的力量。